转载

洪大伦:社会不该盲目鼓励专家发表他不懂的事

洪大伦:社会不该盲目鼓励专家发表他不懂的事

  标题有点呛,不过这是我的真心话。这不是刻意针对特定教授,而是针对台湾目前创新创业环境的有感而发。

  说到专家,最容易让我想起自己以及身边众多新创团队,去申请政府计划,像是为人所熟知的 SBIR、SIIR,碰上问一堆莫名其妙问题的专家学者,整个就很头大。最大的问题在于「本位主义」,就是说这些专家学者经常用自己领域的学识涵养,去质疑或批评创业团队的点子不可行、规划不够缜密、绩效做不到,这就是团队经常会抱怨的状况。纵然我们都会奉劝新创团队,不要把政府计划当成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但是,正因为新创团队早期缺钱,所以才有更强烈的意愿想争取政府补助。

  换言之,绝大多数去申请政府计划的团队,几乎必然就是因为资金不够、手边资源不足、团队规模较小,才去想跟政府拿钱。若非如此,谁愿意耗这么多心力跟政府玩,还要搞麻烦的要命的核销,还要应付三不五时的资料提供、专家访视、结案报告,光这些流程,就快整死新创团队。

  结果,审查的专家学者总是用非常大的框架,去严格检视这些规模不大的小团队,造成申请的过程经常有不愉快的体验,感觉身体被扒光了,还要被你数落身材不好、营养不良,外加质疑你以后长不大、不会变漂亮,所以很抱歉请你明年再来。

  其实我非常能理解政府计划的背景因素,以及专家学者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多数情况下,我宁可归因于系统性问题,而不是单一教授学者的问题。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经常碰上许多教授,发表让人彷彿置身平行时空的言论,这就有些离奇而弔诡了。

  创业这件事就跟生孩子一样,所有人都是孩子生了才开始学着当爸妈。考过保母证照但自己没生养孩子的专家,未必会比自己亲手照料孩子的妈妈,要来得更专业或更知道状况。理由很简单,任何专家,除了学识素养以外,还需要「临床经验」,甚至在「创业」的初期,临床经验往往比知识重要。原因是,我们所受的高等教育知识,特别是商管类,几乎都是从大公司的角度在看待问题,然而「创业」却不是如此,于是产生「专业知识」与「实务问题」的应用落差。说白话一点,创业早期,许多商管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不是知识有误,而是时机点不对。

  换句话说,或许某些专家学者是某些专业知识领域的顶尖,但是,如果你没体会过在资源非常不足情况下的创业,甚至是自己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没有靠人情借钱、求业绩,没有苦到濒临崩溃的体验,从中培养出「临床经验」、街头智慧,你说你真的懂创业?我觉得那距离还很遥远。念过会计的人就知道,课本或考试,必然都给你一个大数字去做题目,有谁会拿 10 元、20 元的数字作为课堂范例?读行销,有哪个行销篇章教你「如何在没钱的情况下让产品大卖」?不都是在研究 Nike、Disney、Coca-Cola? 但创业的真实面貌就是如此,根本没这么多钱可以应用。

  学财务,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政策,都是大公司才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时间去做评估,差1% 的 IRR 可能就是差几千几百万,所以当然有评估的必要;然而,创业初期涉及的金额可能就是这么几万、几十万,评估的摩擦成本、错过时机而造成的损失,可能都高过潜在的获利。说管理,大学教育动不动就是战略、策略、分析,但实务上的创业,哪来的时间跟资源给你分析,公司才一个人而已是要分析什么?公司的资源少得可怜,愿意跟你谈的客户屈指可数,几乎不存在策略的选择性,只能土法炼钢、一步一脚印去完成某些目标。

  你说,如果资源这么少,本来就不该创业。如果是这样,世界上有资格创业的,只有 0.1% 金字塔顶端的有钱人、二代才能创业?还是说至少爸妈要能掏出个一两百万给你当本钱,赔光也不会心痛的才可以创业?又或者是要像戴胜益说能跟朋友借到几亿元才可以创业?我相信,目前我身边的创业朋友们,都知道这样的描述并不真实,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很可能都是靠 30 万、50 万就起家,在非常拮据,甚至在大热天连冷气都不敢整天吹的办公环境下,咬牙苦撑活了下来。

  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在雨中奔跑。同样的,真正的创业家精神,不就是在他人看似没有机会、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依然靠着努力与生存意志,让自己在绝境中活下来,勇往直前?这样的奋斗精神,难道不该是我们值得拿来鼓励孩子们具备的态度?还是说,只要你是弱势、没有富爸爸的孩子,就乖乖认命当个劳工就好?

  当我们一方面批评现在的大学生不积极、没有狼性,却又一方面说不要盲目创业,这不是很矛盾的教育思维?如果我说,来摆路边摊创业,大学教授一定说这没什么出息,但人家章鱼小丸子创办人张世仁,就是靠 30 万创业,打拼 17 年之后拼出了 10 亿的身价,那究竟是谁没出息?

  我必须说,创业真的没有所谓准备好这种事,即使有,也绝对不是像教授所说的那种,你要懂这个、懂那个,要学会A学会B才能创业,说实话,如果这样的逻辑能通,那现在上市柜公司的老闆们,应该都是教授才对,而且要是「通才」教授,不能是某些专科的教授,但显然事实不是如此。

  其实,从自己的创业历程出发,以及协助一些新创团队的经验来看,我们不该是提倡「别盲目创业」,而是应该尽可能地让「创业的真实状况」为大众所知,让许多想创业的大学生、年轻人能提早知道状况,这才是更具有意义的作为。鼓吹创业的同时,也能尽可能揭露创业的残酷与灰暗面,让年轻人有更全面的认知,我认为对这个社会绝对有帮助。

  我曾说过,创业是最好的国民教育,至今依然没有改变。事实上,如果我们放大一点格局去想,就算真的「盲目创业」又如何?不就是失败没有好果子吃?富二代创业没这问题,失败了还可以回家,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如果失败了不起回到原点,若年纪只有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那更是有失败的本钱与青春,那到底有什么好损失?走这一遭失败了又如何?

  日本知名服装品牌 Uniqlo 创办人柳井正曾说过,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无数次的失败累积而来,而他着名的「一胜九败」创业哲学则说:「创业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资质。 我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能创业,重要的是自己做做看。 不论失败几次都不气馁地持续挑战,在这样的过程中, 就能培养出一位经营者。」「重点在于尝试,错了也没关係,错九次, 就有九次经验。」这才是真正的创业精神,不怕失败,而是懂得从失败中记取教训,并重新站起来,继续努力,直到成功为止。

  我个人失败了三次,比起「九败」还有六次额度,但我依然活得好好的,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而我只不过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没有显赫学历,没有家财万贯的背景,没有出色的能力,但我依然执着在创业领域裡打拼,希望能建构属于我的事业。若台湾的年轻人都能学会面对失败,接受失败,并且重新站起,这个国家只会越来越强,而不会越来越弱,既然如此,何不让创业成为他们最好的教育方式?

  让人际的挫折逼迫他们拥有成熟的人格,用商业的现实让他们懂得谦卑与利他,让激烈的市场竞争教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并了解如何提高产品与服务价值,成为更坚实、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鼓励创业,其实就是鼓励进步,追求卓越。纵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但若能在年轻时走过一遭,体验创业带来的震撼教育,我相信这对他们将有莫大的帮助,也终将逐步引领台湾成为创新创业的基地。

  这样的台湾,既美好也踏实啊。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