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对话黄晓杰:暴风魔镜要在明年实现盈利,业务聚焦在硬件和平台

对话黄晓杰:暴风魔镜要在明年实现盈利,业务聚焦在硬件和平台

随着12月20日,暴风魔镜正式推出其首款VR一体机产品,其CEO黄晓杰也在现场接受了36氪的采访,我们重点关注了暴风明年的业务成长和营收预期。

首先就着新品发布,黄晓杰向36氪记者介绍了他们对于Matrix这款新品的预期。这款产品目前正在暴风官网启动体验师折扣活动,测试机会在明年1月20日左右陆续发放。至于正式面市,大概会在2月份先启动一轮众筹,大量的发货预计要等到3月份了。

黄晓杰预计,这款定价2499元的一体机产品2017年大概能销售10万件。此前根据冯鑫的介绍,暴风魔镜在线上线下的渠道方面,布局可以算是广泛。但黄晓杰还是坦言:“硬件这一块,我们是没赚到钱的”。

事实上,今天暴风魔镜同时推出的适配手机的移动VR产品售价199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暴风魔镜历代产品的价格定位。黄晓杰向36氪记者介绍,暴风魔镜在京东平台上的市场占有率约有80%;但在淘宝平台上,占有率仅为20%。冯鑫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介绍,他们预计2016年全国的VR用户数量可以达到1000万。黄晓杰则表示,这样规模的总量中,大概有1/3是暴风魔镜的用户。且先搁置对数据的核算,这样的暴风魔镜,硬件依然还是不赚钱的。

不仅如此,2016年过去了,暴风魔镜也还尚未实现收支平衡。黄晓杰反复介绍了他们内部的12-24个月的盈利计划。盈利方式是做好VR的平台。通过硬件大量占据市场,在内容平台方面尽可能多地网罗资源,实现应用商店的广告及分发功能。据了解,业内若干VR公司,甚至AR公司也都开始打起了类似的算盘。

无论如何,暴风魔镜预计在2017年年底实现50-100万的日活用户数,并认为届时通过他们对平台和用户的运营,可以实现盈利。

而在硬件方面,黄晓杰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数字,“如果在出货量上能达到100万,甚至1000万,那么暴风魔镜将有更多控制成本的议价权,这时候硬件还是有利润空间的”。他还提到就像小米的海量微利模式。

至于前一段时间行业热议的暴风魔镜人员变动问题,黄晓杰表示暴风在这一阶段对自身的业务进行了整理,将业务聚焦在前面提到的平台和硬件上,将不在亲自进行多种VR内容制作上继续尝试,而是将这些内容的开发通过投资或合资的方式交给第三方的公司去做。他也介绍了这方面的进展,暴风魔镜的投资基金成立一年多,已经投资了20多个VR公司,包括游戏、影视、技术、行业应用等等。其中1/3的公司已经独立的获得了额外的投资。黄晓杰始终认为,游戏将会是VR里第一个盈利的细分市场,他们投资的公司中,比较知名的是VR游戏《骷髅海》的开发团队。

在其他行业趋势的判断上,黄晓杰也做了一些分享。他明确表示PC VR类产品是为重度主机类游戏爱好者开发的小众市场。移动VR一定是未来的大势。“你用一台Google Cardboard,加一个支持Daydream或配置足够高的手机,再加上一个手柄,你就获得了Daydream的体验”。他认同手机类VR产品的用户门槛最低,会长期存在。但VR对手机的依赖是有天花板的,例如屏幕,黄晓杰认为手机厂商很难有足够的理由为了VR去采用分辨率高于2K的屏幕;又例如产品形态和重量,低于100克的产品,可能手机本身的重量就会成为这类产品的拖累,更何况想要将它做成眼镜的样子。

所以黄晓杰认为市场有理由对独立的VR产品有所期待,甚至2017年VR一体机产品会爆炸式增长。他还判断,未来3年内,一体机产品的价格也有望降低到可能百元级的水平,原话是“接近手机头显的定价”。

对于VR如何能够更加普及的问题,黄晓杰表示首先再产品体验上,就像他们今天发布新品的产品设计策略,需要先改善至少五点问题,分别是清晰度、眩晕、重量、便捷的操作模式、以及亲民的价位。其次,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轨迹,VR行业可能也会遵循类似的规律,即先出现爆款游戏,再出现爆款影视作品,然后丰富各种O2O应用等等。

结合发布会现场暴风魔镜交互技术负责人的部分展示以及在这里黄晓杰再次提到的交互模式,我们看到暴风对这一技术的重视。那么未来暴风是否会有AR的打算呢?黄晓杰的并没有明确否认,但表示VR/AR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光学技术、交互技术以及内容平台的建设。目前暴风科技着力做好后两项,不排除将来会过渡到AR的可能性。他还表示,手柄可能会是VR行业比较长期的交互方式,手势识别尽管更自然,但是长时间举起手臂的体验比较不友好,可能更合适作为特定场景的交互。而位置追踪则将是必备的,甚至应该是移动化的,而不是仅能在灯塔空间实现追踪。

总体来看,暴风魔镜作为国内VR行业发展比较早期的公司,始终保持了互联网式的商业思路。他们在产品和用户积累上比较早,也更早地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对于手机厂商的入局,黄晓杰表示他们欢迎合作。但推出自主的VR一体机,恐怕也是暴风在未来想要获更多发展独立性的铺垫。而走过了将近一年的摸索期,暴风在人员和业务上的调整,应该也可以视为未来对成本更好的控制。而回到最终大家都关心的盈利问题上,或许在拓展市场和用户普及的现阶段,创业公司没得选择。但是手机价格战的江湖殷鉴未远,大家还是要早做准备,多多积累。

原文  http://36kr.com/p/5059771.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