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Cache演进史

不可忽缺的Cache

缓存作为计算机领域中最常见的组件,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操作系统领域,通过L1,L2,L3三级Cache设计来提升CPU和内存间的数据访问速度;在类Unix操作系统中,通过Page Buffer和Page Cache来提升磁盘的IO效率;在企业级应用开发中,Cache一样是高并发场景下提升性能的必备组件,同时,随着NoSQL中间件的普及,和近些年来微服务技术的落地,我们也慢慢从单一的应用内Cache,迈向了分布式Cache。

作为一个后端开发人员,了解并合理的运用Cache,更是一项必备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不仅仅要懂得运用Cache框架,同时也要熟悉Cache框架设计背后的背景和逻辑,继而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抽象出如何设计一个优良的Cache框架。

本文主要就Java开发中的应用内缓存进行介绍,分析其主要原理,并从Cache框架发展历史的角度,层层递进,道出Cache框架的设计原理。

Cache使用场景

在服务端开发过程中,缓存通常用户提高接口的性能,主要的使用场景有一下几种

  1. 读多写少,尤其是在高并发场景下;
  2. 静态数据,或实时性要求较低的数据;
  3. 数据构建复杂,比较耗时

通过以上的场景看到,缓存主要用于提升数据访问性能,由此可以给出缓存的一个大致定义:

In computing, a cache is a hardware or software component that stores data so future requests for that data can be served faster

Cache实现的演化

基于ConcurrentHashMap

从缓存的定义可以看出,缓存是将数据存储在某种存储介质中,那么必然需要一个get和put方法分别用于查询和新增/修改缓存数据,那么基于HashMap的方式是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实现,但是由于缓存通常在并发环境下使用,所以线程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成为最佳选择,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缓存实现

void initCache(){  
    cache=new ConcurrentHashMap();
    loadCacheFromRemote ();
}

Object get(Key)

void loadCache(Key)

基于ConcurrentHashMap实现的缓存实现简单,读写性能高,但是缓存通常是在某个较短的时间内才有效,而且Map中的数据不能无限制的增长,需要一种过期机制或者淘汰策略来移除已经失效的缓存。

LRUHashMap

通常来说需要缓存的数据都是热点数据,那么就可以根据缓存的热度来对缓存进行排序,如果要对热度进行量化,有两个维度可以参考,访问时间和访问频率。

时间维度:越久未被访问的缓存,热度越低,同理,最近访问的缓存,热度越高,所以如果采用队列来存储缓存,可以将缓存按照访问时间排序,每次缓存访问后,将其移到队首,队尾的缓存就代表最久未被访问,这种缓存淘汰算法通常叫做LRU(Least Recently Used)

频率维度:缓存的访问频率越高,代表下一秒被访问的概率越大,所以越高,代表缓存的热度值越高。这种基于访问频率的缓存淘汰算法叫做LFU(Least Frequently Used)

从底层数据结构实现上,通常用链表的方式实现LRU算法,时间复杂度是O(1),而基于频率的LRU算法,因为涉及到排序,时间复杂度通常为O(logN),不过目前也存在多种近似频率统计的算法被实现并运用到缓存中,而且根据大量实践结果表明,采用LRU算法的缓存命中率更高,所以LRU是缓存框架设计优先选用的算法。

在Java中,如果我们要实现一个基于LRU算法的缓存,只需要继承 LinkedHashMap 并重写 removeEldestEntry 方法

class LRUHashMap extends LinkedHashMap{

private int maxSize;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K,V>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Size;
 }
}

但是这种实现方式并非线程安全,可以通过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方法将其转化为一个线程安全的版本。

以上两种方式实现的缓存虽然满足了缓存的基本使用场景,但是从功能上无法满足缓存指定时间后过期,缓存自动刷新,缓存未命中后自动加载等特性,为了弥补易用性上的不足,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缓存框架。

Guava Cache

Guava是Google开源的一个Java框架,Guava Cache作为其中的一个模块,底层基于LRU算法,功能上比较丰富,简单易用,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欢迎的缓存框架。

主要的功能包含

  1. Population

    缓存的查询,删除,更新和自动刷新

  2. Eviction

    缓存能够按照特定策略淘汰

    • Size-Based:基于缓存的容量
    • Time-Based:基于缓存的存活时间
    • Reference-Based:提供了StrongReference,SoftReference,WeakReference三种缓存引用类型,并可以分别指定Key和Value的Reference类型,借助JVM的垃圾回收机制来对缓存进行清理。
  3. Statistics

    缓存的统计信息,主要包含命中率,命中请求数,Miss请求数,缓存总数等

  4. Listener

    提供对缓存生命周期变化的监听,例如通过RemovalListener实现缓存移除事件的监听处理。

下面是Guava Cache的一个示例

//创建一个Cache
Cache<String, Integer> 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 . recordStats()  
.initialCapacity(100).maximumSize(1000)
.expireAfterWrite(300,TimeUnit.SECONDS)
.refreshAfterWrite(5, TimeUnit.MINUTES)
.build(new CacheLoader<String, 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load(String key) {   
            return loadFromRemote(); 
        }
});

//Cache 查询
Cache. getIfPresent(String key)  
Cache.get(String key, Callable<? extends V> loader)

Caffeine Cache

从性能和功能上来说,Guava Cache是一个优良的框架,但是由于Guava最初的版本基于jdk1.5,Cache模块底层采用了ConcurrentHashMap一样的结构,在LRU算法实现上,底层采用ConcurrentLinkedQueue类型的RecencyQueue来记录缓存所有访问记录,并在当缓存发生写入或者查询结果过期时,将RecencyQueue的数据遍历取出后写入到一个LRU AccessQueue后来淘汰过期的数据。随着ConcurrentLinkedQueue中访问记录的不断写入和移除,大量的对象需要回收,增加了GC的压力。

同时由于LRU算法的局限性,在某些场景下(例如对数据顺序轮询访问)命中率较低;Guava Cache中某些操作采用同步执行的方式,限制了其吞吐量。所以,Caffeine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并且在API上完全兼容Guava Cache。

从功能上来说两个缓存框架基本类似,更多的是底层实现机制的差异,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 采用了Window-TinyLRU算法,结合了LRU和LFU的特征,相对于LRU算法有更高的命中率
  2. 采用RingBuffer记录访问顺序,避免了GC的问题
  3. 采用异步RingBuffer Task的方式,对缓存刷新,移除等操作采用异步的方式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Window-TinyLRU算法,底层采用一个LRU的Window队列作为缓冲层,以及一个SLRU(Segmented LRU)队列作为Main Cache,同时对于MainCache中的缓存,使用O(1)时间复杂度的CountMin Sketch算法进行频率统计,整体的算法示意图如下:

Cache演进史

从下面的一组压测结果数据,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吞吐量对比

环境信息:MacBook Pro i7-4870HQ CPU @ 2.50GHz (4 core) 16 GB Yosemite.

Read (75%) / Write (25%) 6个线程并发读, 2个线程写

Cache演进史

在Azure G4 16核 224 GB内存云服务器上的结果如下

Read (75%) / Write (25%)

Cache演进史 命中率对比 Cache演进史

更多结果可以参考 Caffeine官方Wiki

对比与分析

通过以下表格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各种Cache实现方式的差异

Cache演进史 面对如此多的实现方式,根据业务场景选择最适合才是最佳方案,ConcurrentHashMap虽然在功能上较为简单,但是在吞吐量上却更具有优势,而成熟的Cache框架提供丰富多样的特性,也不可避免的因为实现方式的差异带来性能上的损失,所以框架的选择也是一个利弊权衡的过程。

原文  http://tech.dianwoda.com/2019/12/24/cacheyan-jin-shi/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