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SmartStack:Airbnb 的自动服务发现和注册框架

Micro-service引发的问题

在几年前做企业快盘的时候,为了构建一个高可用的分布式系统,我们采用了一个模块一个服务,不同服务之间通过HTTP交互的架构模型,除了数据存储服务(MySQL,Redis等),我们其他的服务都是无状态的,这样就能非常方便的进行水平扩展,满足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现在才知道,这种架构模式就是俗称的micro-service,如果当初我们就能拿这些概念出去忽悠,没准能让自己的产品更加高大上一点的。:-)

micro-service虽然方便,毕竟各个模块是相互独立,我们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只要约定好相互之间的HTTP Restful API就成了。但是,随着服务的增多,我们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某一个服务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该服务并进行调用。

在项目初期,服务数量不多的情况下面,我们可以将所有服务的地址写到一个配置文件里面(或者更改hosts),部署升级的时候通过puppet或者其它工具进行整个系统的更新,但这样,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任何增加删除服务的操作,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更新。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服务数量的增多,谁都知道不可行了。

Airbnb的工程师一定也碰到了类似了问题,否则他们不会开发了SmartStack。关于SmartStack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SmartStack: Service Discovery in the Cloud ,国内的oschina已经有相关翻译 SmartStack 介绍 —— 云端的服务发现 ,所以我就不用考虑再将这篇文章重复翻译一遍了。下面我只是想说说我的一些理解。

不怎么好的解决方案

Airbnb的这篇文章同时列出了一些不怎么好的解决方案,个人觉得对我们设计分布式系统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DNS

DNS应该是一个非常简单地解决方案了,一个服务配置一个Domain,通过DNS解析,客户端对某个服务的请求就能被路由到某一台具体的机器上面处理。

虽然很简单,但是DNS也有很严重的问题,首先就是延时,如果我们更新了DNS,我们无法保证一些客户端能及时的收到DNS变更的消息。同时,在机器上面,DNS通常都有缓存,所以更加增大了变更DNS的延时。

另外,DNS是随机路由的,我们不能自定义自己的路由算法,所以很有可能我们会面临一个服务里面,一些机器繁忙的在处理请求,而另一些机器则几乎被闲置。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些应用程序譬如Nginx在程序启动的时候会缓存DNS的结果,也就是如果不做任何特殊处理,DNS的任何变更对当前运行中的Nginx是完全无效的。

综上,如果服务的节点动态变更比较频繁,使用DNS来进行服务发现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对于一些节点长时间不会变动的服务,譬如Zookeeper,使用DNS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中心化的负载均衡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中心化的负载均衡器来进行服务的路由。所有的路由信息都存储到这个负载均衡器里面。但我们如何发现这个负载均衡器,通常的做法就是DNS,不过这又会出现上面DNS的问题。

同时,因为这个负载均衡器是一个中心化的节点,必然面临单点性能问题,而且如果负载均衡器当掉了,我们就会面临整个系统不可用的问题了(这时候完全不知道其他服务在哪里了)。

因为负载均衡器是一个单点,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将其做HA处理,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性能问题。如果有钱,考虑购入F5,不过这种硬件路由方案真心很贵。LVS, Nginx或者HAProxy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在AWS上面,可以考虑使用ELB,但只能针对外网IP。

其实中心化的负载均衡方案,后续可以演化为无状态proxy方案,我们通过zookeeper或者其他coordinator来存储整个集群的路由信息,并通过2PC的方式同步更新到所有proxy上面,因为proxy是无状态,所以非常方便的进行水平扩展。当然proxy的发现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DNS,也可以使用LVS。

服务自己内部注册并发现

其实依赖zookeeper等协调服务来处理的。服务会自己注册到zookeeper上面,其他的服务节点通过zookeeper的watch方式实时的感知到整个集群的变化。

当然,使用这种方式也是有限制的。如果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开发,譬如java,那么每个服务嵌入一个zookeeper的client library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用了不同的语言,譬如有go,node.js,等等,让所有服务都能很好的跟zookeeper进行交互就比较困难了。

同时,如果我们希望一些其他第三方应用(譬如Nginx)也能享受到zookeeper的好处,这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些服务压根不支持zookeeper。

另外,即使zookeeper存储了整个路由信息,我们仍然没有很好的办法定制路由算法,即使连最简单地round-robin都没法很好的支持,譬如一个客户端将第一个请求发给了第一个节点,如何将第二个请求发给第二个节点?

总之,单纯地使用zookeeper是不可能的,但正如我在前面说的, 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无状态的proxy,由proxy负责跟zookeeper打交道。

SmartStack: Nerve and Synapse

Airbnb列出了通用的三种不可取的做法,我想他们应该是都尝试过并且踩了坑,所以才有了后续的SmartStack。:-)

SmartStack由两个模块构成,nerve和synapse,当然还依赖zookeeper和haproxy。

部署的时候,service跟nerve一起部署,client则跟synapse以及local haproxy一起部署。

nerve负责管控其对应的service,并通过ephemeral的方式挂载到zookeeper上面,这样如果nerve所在的机器当掉,或者nerve负责的service挂掉了(nerve会每隔一段时间进行service存活检测),nerve与zookeeper的连接就会断开,外部就能感知节点的动态变更了。

synapse负责watch zookeeper的变更,当获取到节点变更事件之后,将最新的路由信息更新到本机local haproxy上面,客户端要访问对应的service,都是通过local haproxy路由到相应节点进行访问。

可以看到,SmartStack是一个非常简单地实现方式,但是它很好的解决了分布式系统中服务的发现与注册问题。SmartStack通过nerve进行服务的注册以及注销,通过synapse + local haproxy的方式进行服务的发现。如果一个client要访问对应的服务,只能通过local haproxy,这里local haproxy有点类似于中心化的负载均衡器,但是它仅仅限于本机,所以不存在DNS以及单点等问题。

SmartStack的不足

SmartStack的实现是很巧妙的,并且非常的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些自身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友好的可用性问题。这套系统依赖了zookeeper,需要额外部署nerve,synapse以及local haproxy,运维上面略显复杂,相比较而言,Consul(Hashicorp的分布式服务发现程序)就只有一个二进制文件,部署更加方便。(后续如果有时间,可以写写SmartStack vs Consul)

为什么我特别关注运维,主要在于现在我们开发的一个分布式kv:RebornDB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运维步骤略显繁琐,导致很多时候我们开发自己都烦如何很好的构建一个可运行环境。

不过,这年头,因为有了docker以及mesos,kubernate等技术,没准运维的复杂度会降低很多。

总结

总的来说,SmartStack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发现解决方案,原理非常简单,但功能却很强大。不过,如果我们将local haproxy往上提升变成一个haproxy cluster,这不就跟我前面说的无状态proxy差不多呢?没准后续也可以用go整一个出来,毕竟SmartStack的ruby代码看得我挺头大的。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