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开发模式】项目过早优化现象:处女座专属鸡汤

最近在Coursera上看机器学习,顺便梳理了下算法体系。

其中Andrew Ng就有提到一个“过早优化”的观点非常喜欢:

与其将大把时间花费在挑选学习算法、更换模型上,然后花费6、7个月收集数据,(潜台词:这是愚蠢的做法,bad idea)

不如

凭直觉先随意挑个算法、用少量数据在1,2天内进行实现,然后通过学习曲线、误差分析来调整这个学习算法,并判断特征是否足够区分,是否需要加入新的特征变量,直到有证据表明特征适合并只缺样本量/数据后再开始收集。这样花下去的时间才更容易有所收货。(潜台词:这才算把时间花在刀刃上,recommended way)

这里我将其延伸到项目优化问题上,整理下自己的看法,请各位看官手下留情~

A. “艰难的开头”

在学校里,基本每门语言课的老师都会强调代码的可读性。这本无问题,但可读性、交互性(特别是涉及GUI交互)在更多时候与性能优化是矛盾的。希望脚踏两船的往往弄得焦头烂额,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只能折中偏向其一。

而上过设计模式的课后,多数同学更是为了可读性、复用性、拓展性……在项目的开始就一头扎进了无限优化框架的不归路。

特别是对于项目经验并不丰富的同学,往往在项目的开头就因为想着如何搭好框架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进度停滞;想着后续的功能需求还一个都未实现,心里更是惴惴不安;面对BOSS的一次次催促而逐渐厌烦,导致项目的一个DEMO都没出来就已宣告放弃。

当然,这更多是自己的亲身体会,每每项目开头总会被各种框架设计问题折腾不休,直到将系统走通或主要功能实现才松下这口气。如今看来,如果开始就从功能着手,一步步增量,反而更轻松、更适合这些项目的进度要求。而在一开始就铺开框架,往往后期会因为先天庞大的结构调整不止:一面为以后预留接口,一面修改甚至还删去当初不必要的拓展。

B. “瀑布式开发” v.s. “迭代式开发”

其实,现在看来过早应用“设计模式”并没有想的那么好处多多,其更像“瀑布模型”这种弊端多多的线性开发模式,至之上而下,在初期进行更多优化设计,并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迭代式开发”反而是更多项目最好的选择,而非一无是处只适用于理论的概念。

“迭代式开发——不要求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做的都是最完美的,而是明明知道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却偏偏不去完善它,而是把主要功能先搭建起来为目的,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损失先完成一个“不完美的成果物”直至提交。然后再通过客户或用户的反馈信息,在这个“不完美的成果物”上逐步进行完善。”

其实不完美并不可怕,多数项目后期弥补的代价往往是可以接受的,项目进度的不可估计、风险的未知往往才是项目失败的根源。

C. 耦合 v.s. 性能

此外,“设计模式”强调的低耦合往往是冗余的根源,在性能方面的表现与其完全是负相关。真正高效的代码,绝对是能合并方法就合并方法,能枚举的就绝不遍历,最好所有全写在一个方法内。当然,这又是一个极端了。

D. 结论:好钢用在刀刃上

说了那么多,其实想表达的就是项目过早优化不仅费心费力,而且容易起反效果:后期因为庞大的框架与多余的部分而轻松不起来。

因此写代码还是顺心就好,时间要花在刀刃上。框架优化了性能降低、性能提升了可读性差,既然无法两全,除非指标要求,何苦纠结这个呢,项目开始就走极端可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哦~

打下补丁:当然自觉代码水平极烂的还是得花时间规范下吧。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