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资本寒冬里的“大象”:Evernote会死掉吗

  2015 年的最后一天,“大象”Evernote 还没死。

  那个在 2015 年年初被投资人预言在今年会死掉的“独角兽公司”还没有死。但毫无疑问,它活在资本寒冬中,还活在成熟大公司的阴影下。

  “我真的认为你们今年会看到一些独角兽死掉。”就在 2015 年年初的一个活动上,硅谷著名投资人 Bill Gurley 说,至少 Evernote 是难逃厄运的。于是,这一年来,外界都在等着这家公司“死掉”。

  当时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几乎是不以为然。彼时公司的 CEO 还是创始人之一的 Phil Libin,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 CEO 的一些本职工作没有什么热情了”,他解释说,包括搭建销售团队,创造可预测的商业模式吸引华尔街等。

  这很可怕,毕竟“独角兽”这个称呼可不是免死金牌。但又可以理解,这不是 Libin 第一次创业了,他创立过两家公司并将其出售,而这一次不过意外公司估值格外高一些,“做天使投资才是我的兴趣”——在离职后的两个月,他向外界宣称。

  但新的接任者似乎也没带多少改革的希望,2015 年 7 月,谷歌前高管 Chris O'Neil 接手 Evernote 的 CEO 职位,“我的任务就是带领着团队做好下一个阶段的产品。”

  “基本上目前公司策略还是前 CEO 定下的,O'Neil 认同他之前定下的经营重点。”2015 年 12 月,这家公司内部员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透露,O'Neil 上任后并未做大的改革。

  管理层继续动荡,不断有高层离职,就在圣诞节前后,报道指出在 Evernote 工作了九年的合作关系副总裁 Alex Pachikov 将离职。与此同时,在该公司任职了八年的品牌副总裁 Andrew Sinkov 也刚刚离职。更糟糕的是,报道称这家公司好不容聘请来的 COO Linda Kozlowski 将在 2015 年末离职。

  动荡的不仅仅是管理层,在过去一年中,Evernote 裁掉了接近 18% 的员工,关掉了全球十个办公室中的三个。

  也有人自动离开。就在大多数硅谷公司处于资本寒冬中时,创业公司如 Uber 却在急速扩张中,公司 HR 将电话打给方圆几十里内知名公司的员工们,尤其是像 Evernote、雅虎这样显示出衰败气质的公司。

  “的确有一些同事去了 Uber,主要是因为待遇更好一些。”公司员工 Jason (化名)告诉界面新闻,留下的人也能感觉出公司处于动荡之中,“裁员毕竟是个不好的征兆,但有时候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必需的。”

  最关心这家公司成败的看上去是那些手握股权的员工了,毕竟,没有去待遇优渥的大公司,而是在一家创业公司辛苦加班了几年,大家都希望能够从股权中获利。

  错误的决定

  Evernote 的衰落之所以引人关注事因为它曾是硅谷的创业明星——2012 年时,注册用户超过 3000 万,融资总额达到 2.7 亿美元,成为第一批“独角兽”创业公司中的一员——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看上去等待这家公司的就是上市以及创业者们获得财富的故事。

  尤其让人惊讶的是,Evernote 在中国这个外资互联网公司难以取得成功的市场获得不错的进展。根据 Libin 在 2014 年 11 月透露的数据,当时中国市场“印象笔记”用户已经达到 1150 万用户,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

  Libin 在这一市场的确做了一些正确的决定。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专门市场团队,给产品取名为“印象笔记”。重要的是,他们给中国区的产品设立单独的 API 接口,独立于全球产品之外运行,同时还添加了一些中国市场仅有的产品特征,比如社交分享,本地支付等。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在面对中国不同的监管时表现出了相当的柔韧性。这家公司明确表示印象笔记数据会储存在中国境内,这是许多海外互联网公司做不到的。当在管理层的要求下,2015 年 6 月,这家公司也关闭了社交分享文档功能,因为用户可以用它来分享新闻等内容,不利于监管层的内容管理。

  但这种中国市场与全球产品隔离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用户在印象笔记账户无法与 Evernote 打通,用户常常会出现账户混淆的情况。

  几年时间里,Evernote 用户保持着高速增长,但这些用户都是在免费模式下吸引而来的。当 Evernote 希望把免费用户能够将转化成付费用户时,用户们似乎并不为之买单。

  与此同时,Evernote 产品还存在一些 Bug,包括丢失数据。早在 2014 年年初,一位 TechCrunch 作者就发表了一篇文章直指产品充满问题,Libin 当时还特地联系了作者,表示将把重心完全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

  实际上,从行动看来,之后 Libin 既没有把精力用在转化免费用户上,也没有付出更多努力去改进产品问题,而是选择推出更多免费产品,而这些产品仍然充满了问题。

  2012 年时,Evernote 曾收购的一款产品 PenUltimate 在 2014 年重点推出了升级版,却收到大量的用户抱怨,导致公司公开道歉并在一周内推出新升级。除此之外,为了扩展 Evernote 的社交功能,还推出了一个聊天工具 Work Chat 也是收到许多负面评价。

  还有一些没有大问题但和主营业务没太多关系的产品,比如 Evernote Food——一个专门用于分享食物照片和菜谱的 App,此外还推出了当时就看来是试验性的产品 Evernote Hello 和 Peek。

  “每次都是向前看,讨论能开发什么新产品,”另一位前员工表示,“没有什么产品优先级。”

  当然最终这些产品都没能逃过被关闭的命运,2015 年年初,Evernote Hello 和 Pee 以及 Food 都被关闭。“像 Skitch 这样的项目还有人在做,但是没有以前那么多。”Jason 透露说,预计不久之后公司也将关闭这个产品。

  这种在产品策略上的收缩让这家公司直接取消了今年的开发者大会。这被外界解读为费用收缩,“节省开支是一方面,可能也是考虑到今年的重点并不是在研发新的产品上,所以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Jason 解释说。

  活在大公司阴影下

  在开发然后又关掉一群产品之后,Libin 在去年底定下的经营重点是发展企业客户。

  这当然是为了收入,因为企业用户有更大的收费潜力。据 TechCrunch 报道,去年 Evernote 的营收约为 3600 万美元,尽管出现增长,但仍然低于该公司的内部预期,现在,Evenote 希望从这一市场为公司增加收入。

  其实 Evernote 早就发现了这个市场,早在 2012 年年底就推出了企业版。与他们同时起步的还有 Box、Dropbox,当这二者在企业服务领域攻城略地的时候,Evernote 并没有专注,推出了诸多小的产品,而在企业产品上也只是围绕笔记的概念小修小改。

  相比之下,Slack 则是较为全面的企业服务软件,把各种碎片化的企业沟通聚合在一起,而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消息平台,也能够展示公司业务进展,就像在 Evernote 上分享一个笔记一样。

  这一点,Phil Libin 也没有否认,“我们早期在分享和协作方面都犯了这个错误。现在我们在分享和协作方面的很多功能都做的很不错了,但我们错过了两三年的时间。”

  Evernote 认为他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如果能够有足够好的使用体验,必然会找到一个突破口。“我们现在就希望将用户体验做到最好,尽量减少使用中的问题和摩擦。”Jason 说,“一方面提升是看功能是不是齐全,另一方面就是看界面设计怎样更加直观,更简洁,是不是有路径让它更为人性化。”

  但对于 Evernote 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企业服务业务一直处于微软、Google 的阴影之下。

  以微软而言,它推出了与 Evernote 笔记概念一模一样的 OneNote,而这个产品本就是为企业用户而生——它之前是 Office 里面的一个套件,后来微软将其独立出来并免费。从某种程度上,是从企业服务中衍生出消费者产品,相比从消费者业务向企业业务扩张,前者更为容易。

  值得 Evernote 警惕的是,微软这样的大公司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 Onenote 这款产品上。“最近它可能是看到用户在这方面的需求,同时企业用户也对这个工作很感兴趣,所以它最近在 OneNote 上面花的精力其实有变动,它的产品也做的比之前好很多。”Jason 说他们也会关注竞争对手的动作,能够感觉到最近他们的变化。

  “微软的 OneNote 的优势在于它建立在一整套 Word 等产品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它的格式,以及同步的这一整套过程用的都是微软原有的技术架构,所以就是说它使用起来体验较好,毕竟这个东西已经做了一二十年了。”Jason 承认大公司的技术优势

资本寒冬里的“大象”:Evernote会死掉吗微软 OneNote 在苹果 APP Store2011 至 2015 年排名。数据来源:APP Annie

资本寒冬里的“大象”:Evernote会死掉吗
Evernote 在苹果 APP Store2011 至 2015 年排名。数据来源:APP Annie

  而 Evernote 采用的又是较新的文档格式。Jason 介绍说,Evernote 所有的笔记都是采用的 HML 文件,它不像纯文本那么容易同步,也会造成在同步或者是编辑时出现丢失数据等问题,“它不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只不过可能还要花更多的功夫在这个上面”。

  不仅仅是微软在重视这一领域。2011 年 4 月,Google 正式推出了 Android 版本的 Google Docs,实现了跨平台操作,而苹果很早就开始提升跨平台体验,iPhone、Mac 双用户大多选择笔记基本是系统自带的,而苹果近年也在企业服务领域扩张。

  最坏的情况

  即使如此,Evernote 还没有像 Bill Gurley 预言的那样死掉。它仍然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不难想象,通过削减开支也不难改善现金流,但问题在于未来仍然不明朗。

  资本寒冬只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此前界面新闻曾撰文指出,从 VC 筹集资本以及对企业的估值等情况来看,寒冬都已经存在了。而就在不久之前,美联储宣布加息,这是美国十年来首次加息,预计未来三年美国将逐步加息至 3.25%——这意味着资金的成本增加了,而加息带来的房产等资产价格上涨,也会与科技企业争夺资金。

  根据 Crunchbase 上的数据,Evernote 最后一次融资是在 2014 年 11 月的E轮,融资 2000 万美元,而具体估值并没有公布。这个融资额度相比之前 5000 万美元到 8500 万美元的融资额度要低许多,不排除是因为融资并不顺利。

  当时 Libin 曾对外界表示,此轮融资是为了 IPO 做准备。而在外界看来,现在的 Evernote 比任何时候都更难上市了。

  美国 IPO 整体市场并不紧气,科技互联网公司今年在美国公开募集金额共 95 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 2014 年是 408 亿美元。另外,IPO 的公司的数量也从去年的 62 家下降到 29 家。

  对于 Evernote 来说,如果未来不能融到资又不能 IPO,或许就只能卖给某家公司。这种最坏的情况一旦发生,最受伤的将是员工。

  位于硅谷的创业公司 Good Technology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司于 9 月份被出售给黑莓,员工们发现,他们手里的股票最后每股价值 44 美分,而一年前这个数字是 4.32 美元,但风投们手里持有的优先股的估价却是员工股的 7 倍,每股 3 美元以上。

  对了,这家公司也曾是“独角兽”的一员,在私有市场估值一度达到 11 亿美元。在出售前的三个月,董事会拒绝了一份价值 8.25 亿美元的现金收购要约。高估值让员工们吃尽了亏,在获赠股票时,他们需要按照当时的估值缴税,而最后,这堆股票价值甚至远远低于税款。

  实际上,Good Technology 的悲剧有可能发生在许多创业公司员工身上。根据数据公司 Mattermark 的统计,在过去五年里,至少有 22 家由风投资本支持的公司的售价和它们融到的钱相当,甚至还更少,这意味着投资人并没能收获太多回报,留给员工的会更少。

  创业公司分配股票时,员工一般都只持有普通股,只有在那些持有优先股的人拿到钱以后,他们手里的股票才能够兑现,而优先股一般颁发给风投和管理层。

  Jason 以及另外一名 Evernote 的辞职员工向界面新闻证实,他们在入职时都曾获赠公司股票,而这部分股票一般要经过四年的“绑定”(Vesting),就是说在四年时间里股票逐步归入个人名下。

  Jason 在公司第三年,已经是公司中层。毫无疑问,股票是他继续留下来的原因之一。Jason 说,在年底公司准备整体加薪,以便稳固人心,留住人才。

  “也有人股票都不要了就走了。”另一名离职员工透露,他知道有人没有呆够四年,宁可不要还没有划到名下的股票也要离开。

  过去几年间,市场里有太多的钱,一些公司即便举止愚蠢也能够存活下来,这也造成了独角兽遍地的情况——根据《华尔街日报》数据,最新数据时 154 家。

  独角兽死去和衰亡才是经济正常运行的一部分,如果所有公司都能够持续不断地拿到资金,唯一能够说明的情况不过是经济泡沫在继续吹大,情况只会更危险。

  独角兽不会突然死去,但它带有某种特征——核心产品在失去竞争力,新产品注定失败的样子,用户们慢慢流失以及开支不断增长,核心人才在流失。

  下一个 Evernote 是谁?以及 Evernote 会怎样,想必不用很久就会知道答案。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