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当我们在谈论deep learning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标题起的有一点装x了,昨天看到微博上刘知远老师对关于deep learning哪年火的问题的讨论,突然有一些自己的感触就写了下来。

从接触nlp到现在大概过去了4个月的时间,最初的动机是要用word2vec工具包来给自己写的app(rsarxiv)添加一个paper knowledge graph的功能。当时用word2vec的感受时,参数太多了,不知道这些参数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就想着看看paper,看看源代码来试着理解下每个参数到底起什么作用,以方便我使用它。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算是接触了nlp。

因为觉得自动文摘是一个非常炫酷的功能,同时也是想给自己的app添加一个根据查询结果自动生成文献综述的功能,所以开始看一些自动文摘方面的paper,正好微博上找到了一个paper list,里面列出了近两年abstractive summarization相关的paper,加上自己买的一些书中介绍了很多传统的extractive的方法,经过了一个月时间的学习,自己从这些资料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动文摘的东西,为了记录下所学到的东西和理解到的东西,就写了一个系列博客——自动文摘。在看abstractive思路的时候,接触到了当前研究的一个热门方法,seq2seq+attention,这个组合几乎席卷了nlp的所有任务,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排行榜。seq2seq的思路其实并不复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看着模型图和下面的解释基本就能看懂思路是怎样的,attention也没有多么难,只是在seq2seq的接触上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考虑更加全面了,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输出的每一个部分都与整个输入有关,而应该是将注意力放在相关的输入上。

因为看自动文摘的paper比较过瘾,就想着可以不可以做一个公众号来督促自己每天读一篇paper,写一篇博客。这样既可以养成一个读paper的好习惯,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够分享给可能感兴趣的童鞋。于是乎开始了PaperWeekly这个side project,前一天晚上睡觉前读paper,理解了其中模型的思路,第二天早上早起,开始写作,希望用尽量短的话介绍清楚该篇paper的模型思路和贡献。关于公众号如何做的问题,和另外一个账号的作者讨论过。他认为发布频率不应该太高,一天一篇太高了,而且要写长文,写干活,写高质量的东西,这样才能提供给用户最好的服务。我觉得他的话没有一点瑕疵,但我做PaperWeekly的初衷还是以自己为主,希望自己每天可以读一篇,写一篇,用最概括的话、图来讲清楚paper的贡献,当然不排除有的用户不喜欢这种方式,那么我只能说您不适合我这个公众号,我也不会因此去改变。于是,这个side project坚持了一个多月,现在有文章22篇+自动文章8篇一共30篇。当然读过的paper不止这些,30篇是写下来的。 今后的形式可能是这样,工作日时间较短,所以写单篇,周末的话,时间充裕,写综述,所以每周末都会将下周的5篇文章选好,尽量是相似topic的,这样方便写综述。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习惯,长此以往坚持下来,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这一点我坚信。

看了很多paper,也明白了很多的model,剩下的部分应该就是动手实践了。在选择框架的路上走过一些弯路,最开始用纯python写过一些简单的nnlm这样的模型,后来觉得用框架效率更高一些,于是尝试了keras,一个基于theano和tensorflow的框架,使用方法和torch差不多。如果只是解决一些常用的model结构的话,用keras非常地easy,代码量非常小,非常容易上手,比如rnn,cnn等等。但如果你想实现一个稍微复杂的model,对灵活性要求比较高的model,keras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毕竟是一个框架上的框架,灵活性肯定好不了。后来就决定试一下theano,毕竟是deep learning发源地之一出的框架,github上开源了很多的程序都是用theano写的,而且自己也比较擅长python,于是就开始了theano的学习之路,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自动求导的功能,但最终导致我放弃theano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每次报错都让我特别头疼,因为根本没法找到错误的地方。挣扎了几天,通过重新调研,我选择了Torch,Torch是用lua封装的,意味着我得先学习lua,然后就开始torch,习惯了python的简单,用lua时感觉特别恶心,说不出原因的恶心,后来强忍着开始看一些demo,当初给自己的一个目标是用torch写出seq2seq+attention,然后做一些好玩的事情,于是找了HarvardNLP开源的代码 seq2seq-attn ,这个组非常年轻,但非常nice,paper的code都会开源供大家学习。第一次看这个代码就觉得,写的好他么凌乱啊,根本没法读,现在来读的话也觉得很恶心,感觉写代码的人没有太多的规范,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于是就放弃了这个demo。后来跟着oxford的 课程代码 开始一步一步地学习torch,这个project是实现一个char-level语言模型,里面的功能虽然不够完善,但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写起,并没有用类似于rnn,dp这样的框架来做,非常适合入门学习和打基础。跟着这个project,也看着 char-rnn ,其实char-rnn也是跟着oxford的这个程序学着写的,很多的套路和源码都一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挣扎,从0开始写起,实现了一个seq2seq+attention的torch源码,我个人认为比seq2seq-attn那个代码更加清晰和简洁,过段时间整理下会放在Github上。torch有很多的缺点,比如需要学习lua,处理文本不方便,demo不给力。所以,在文本处理这一块,我用了python+hdf5的方式来解决,因为用python处理文本太方便了,然后将处理好的结果放入hdf5中,让torch去调用。demo这块是一个很大的关,只要自己可以动手写出一个完整的project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最近一段时间,tensorflow在网上非常火,有很多的文章和微博大号都在热推他,我觉得框架各有各好,坚持用好一个就会很了不起了,不必盲目跟风。

以上的部分是我从接触nlp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学习过程,下面的部分谈谈我的一些感触。

deep learning从哪年火起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还能火多久?会不会遭遇另一个寒冬?媒体的热捧是跟风、炒作还是客观?现在如果你不聊两句deep learning都不好意思出门。我认为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大概有三个level: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第一个level,是什么的问题。RNN、CNN、RCNN、CRNN、FNN、DNN各种各样的NN充斥在各大媒体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章来介绍各种NN做了什么牛逼的事情,哪些牛逼的机构提出了一种新的NN,将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等等等等。大家通过看一些博客,看一些新闻媒体都会了解到这些NN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类似于端到端、注意力模型的这样的概念。

第二个level,是怎么样的问题。知道概念并不难,做出来才是真好汉!如何提出一个自己的模型,然后用熟悉的框架编程实现它,跑分排名发paper。这个level应该是比较难的level,可能也是一些学生处于的level。之前记得王威廉老师发过一个讨论帖:

跟大家探讨几个开放式问题:大家认为到底计算机科学(Science)与工程(Engineering)的边界在哪里?以深度学习来说,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着重点应该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如果本科毕业生也能玩转Theano/TensorFlow/Torch等平台的话,那么深度学习的博士优势到底何在?

如果大家可以玩转torch之类的框架,并且实现自己提出的模型,然后跑分刷榜发paper,那么做深度学习研究的博士优势又会在哪里呢?

另外一种流传于网络的说法是,deep learning就是比谁更会调参数,这里不得不祭出这张图:

当我们在谈论deep learning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非常地讽刺,我想应该不是这么简单。

还有一点是model这部分,可能是文章看的不够深,看到的paper都是从model这个层次来创新的,基本搞清楚整个数据流,输入和输出然后就会比较清楚了,而文章中一般也会用一张图把model的数据流讲解地非常清楚。在基本的model上添加gate,用hierarchical来做,套用seq2seq加attention,用copy mechanism等等方式来提出新model,获得更好的结果,亦或者是将人工feature添加到模型中。model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东西,记得本科时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就是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根据问题来提出自己模型,往往都是从已有模型中进行一些改进。

第三个level,是为什么的问题。我个人认为Phd应该能够回答出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各种各样的为什么,回答出不同level的人提出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会用一个框架,提出几个model,然后刷几篇顶会就博士毕业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尤其是深度地理解。我觉得一个Phd应该具备的能力是提出一个问题,分析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或者是简单改进下别人的model。调参数是一个基本工作,属于工程型的范畴,为了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需要具备这个基本能力,但并不等同于说deep learning就是调参数,这种说法太过荒唐可笑。框架也只是一个工具,至于你用torch,用tensorflow或者是自己手写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也是一个基本能力,但并不是说deep learning就是用框架。这种说法同样很可笑。一个升级版的model也可以发paper,但是否你的model真的改变了研究现状,带来了革命,而或者只是在原来model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小的想法,刷了一下排行榜,这里引用下不久前ACL主席Christopher D. Manning在文章中写过一句话:

However, I would encourage everyone to think about problems, architectures, 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details of human language, how it is learned, processed, and how it changes, rather than just chasing state-of-the-art numbers on a benchmark task.

只是刷分并没有意义,研究的意义应该是对问题本身的认识。虽然deep learning看着热闹,会议非常多,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会议论文集,但仔细想想有仅仅有几篇paper是在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大量的paper还是处于model创新这个level。当然,毕业对论文的要求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所以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奇怪。数量的增加必定会带来质量的下降,浮躁的气息必定会让大家都变得急功近利。

以上是一个初学者对deep learning的一个非常浅薄的认识,很多观点只是这一阶段的观点,可能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有不同的想法。看paper也有一段时间了,心中一直有些疑问,比如:

1、gate函数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情况,为什么要用gate而不是别的?lstm,gru等单元都采用了gate函数,通过这个函数成功地解决了rnn的长程依赖问题。

2、miniBatch中batch的大小为什么会影响结果的优劣,包括其他的超参数,可不可以给出一些偏理论的分析,而不只是说大家都这么用,这就是经验这样的说法。

3、hierarchical是不是都会比non-hierarchical更好呢?分层之后的什么导致了更好的结果?

4、optimization是一个数学味道非常浓的学科,那么很多的model都采用sgd,或者是adam,或者是rmsprop,区别在哪里?哪种算法适合哪种model。

5、deep learning到底多deep算deep,越deep越好?还是说到了一定的deep就ok了,神经网络是用来近似非线性函数的,那么可不可以计算出多深的网络可以以最低的误差来拟合函数?

等等等等,心中有太多的疑惑,虽然现在可以提自己的model,也可以用框架来编程实现,但仍然回答不出上面的问题,那些为什么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是广告时间,如果您对PaperWeekly做的事情感兴趣,可以关注下面的公众号,或者订阅本博客。

当我们在谈论deep learning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原文  http://rsarxiv.github.io/2016/06/12/当我们在谈论deep-learning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