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九谈区块链“捧”与“杀”:当王小川们辩起来时……

九谈区块链“捧”与“杀”:当王小川们辩起来时……

来源:甲子光年(ID:jazzyear)

“我看服务器里只有些比特币,毫不犹豫格式化了”

这个“血泪故事”来自区块基石(ArcBlock)创始人老冒。

在峰会现场演讲中,老冒告诉观众,2009年还在微软工作的他,是最早一波接触比特币并亲历挖矿的人。一台8核服务器轻轻松松就挖了三、四个区块,每个区块奖励50个比特币。

准备从欧洲微软搬回美国总部时,老冒清理设备,看到这台8核服务器里就一个大目录“比特币”,他毫不犹豫地点击了格式化——如果这些比特币能存到2017年底的市场高峰期,总价值将超过2000万人民币。

9年后,已全情投入区块链创业的老冒告诉现场所有人,他当时的真实感受是:“这东西技术上很酷,但有用吗?不靠谱。”

这就是比特币最初诞生时的图景:极其边缘、极其小众,大部分人看不懂,看得懂的少数人也难以预料它此后的价值。

而区块链则比比特币蛰伏了更多年——直至2015年前后,人们才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

从2009年到今天,九年间几乎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峰会现场嘉宾们口中“悔不当初”的故事。

如今因“王峰十问”成为区块链大IP的火星财经发起人、蓝港互动创始人王峰告诉现场观众,他四年前就被麦刚拉着投了OKCoin的天使,但当时他并不懂这个新兴行业,也没怎么在意,因而错过了更多机会。这也是他现在做火星财经的原因——至少先让更多人搞清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到底是什么。

IOST创始人钟家鸣 提到,在2017年的热潮之前就曾和很多传统VC的朋友讲过区块链,但当时对传统VC来说,这个领域仍然“盘子太小”、“钱太少”。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2018年1月7日,加密数字货币总市值达到峰值7958亿美元;同一时期,传统VC纷纷入场,“拥抱区块链”。

从更长维度的周期来看,此时此刻,区块链行业仍处于萌芽期。正如 「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 在峰会开场所提及的“区块链行业仍处于‘内测前’阶段”,如果五年后我们再开一次“区块链峰会”,是否会有更多“擦肩而过”的故事?下一次,错过的是否仅仅是2000万?

“天下苦秦久矣”

不必否认、不必遮掩,巨大的财富效应显然是驱动人们认真审视区块链的最大原因。但当聪明的头脑纷纷往深看时,他们发现区块链的魅力“真的不只是钱”。

“天下苦秦久矣。” 在峰会当天第五场论坛中,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蒋纯贡献了这条金句。

话题来自同场另一位嘉宾、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田鸿飞近期的一篇文章《李彦宏说中国人不在乎隐私,也许是反垄断的开始》。

李彦宏言论引起的负面反弹,和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Facebook数据泄露,被用于操控美国大选”的新闻遥相呼应,反映了一种越来越明晰的“情绪”——中心化科技巨头对数据和信息的垄断,已到了让民众抵触的临界点。

当年打着破除垄断大旗的科技公司,干倒旧魔王后,自己戴上了王冠。屠龙少年反成恶龙。于是,曾经的颠覆者成为了下一代颠覆者的目标,新变革呼之欲出。这是区块链能让许多人不断分泌多巴胺的魔力所在——个体多少都期待成为宏大历史叙事的一部分。

如果十年之后,整个社会变成另一番模样,你是否愿意错过建设它的过程?

区块链给了一些人做“开创者”的机会。“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这种机遇多少年能遇到一回?

“2016年的5份简历&2018年的50份简历”

眼前的财富效应加长远的理想激情,两种原料一搅拌,区块链成了势不可挡的飓风。即使在当下加密数字货币的熊市期,仍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机构和人才在涌入行业。

微软亚洲研究院区块链负责人闫莺博士 在峰会上讲了她招人时的亲身经历: 2016年,暑期实习生招聘,闫莺每看100份简历,只有5到10人是做分布式系统或数据库的,剩下都是投AI的。面试时,AI部门就在系统组楼上,楼上要排队入场,楼下却冷冷清清。今年招实习生时,她收到了50多份区块链相关简历,其中80%是做智能合约开发的,底层的相对少。

根据闫莺团队基于Github代码的分析,以太坊的活跃合格技术开发者从代码上线以来是400多人;2009年到现在,比特币合格开发者是500多人,最近一年的活跃开发者是40多人。她估算,全球的合格区块链技术人才在5000人左右,其中中国约有1000人。还有一些潜在的合适人才,目前在做AI和云计算,未来也可能进入区块链。

“风口在这儿,劝人进来很容易。有几个天才级的系统分布式工程师,最近被我洗脑,天天做梦都在思考blockchain。”闫莺在峰会现场说。

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 曾是Facebook早期员工,如今,他在硅谷观察到了相同的现象,“原来最牛的工程师进脸书、谷歌,现在开始进区块链公司”,他认为,这个趋势在中国也会越来越明显。

区块基石(ArcBlock)创始人老冒在圆桌论坛中提到,现在是一个“程序员的钻石年代”,区块链领域当下的竞争对手不多,关键是“有想法、有创意,要去做”,遍地都是机会。

以上是泡沫对行业的积极面——来钱来人,催化发展。但快有快的危险。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次:“捧”后面,紧追而来的就是个“杀”字。

“区块链想构建新世界,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正本清源、回归本质,理解底层技术本质,才理解了区块链真正的“基石”,才能避免不切实际地“捧”与“杀”。

白硕用他创作的《西江月·哈希》解释了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之一“哈希算法”:

正解飞流直下,强猜寸步难行。桃花揉碎满江红,一缕哈希得令。

入密偏移少许,出文迥异西东。风驰电掣舞签名,数字人间为证。

“一缕哈希得令”,是否会“成也哈希败也哈希”?

哈希算法,虽然是保证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技术基础,但区块链的技术风险也正在于此。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徐恪教授 在峰会演讲中介绍,去年2月,谷歌宣布攻破了SHA-1哈希算法(哈希算法的一种,目前比特币使用的是SHA-256),未来量子计算的发展可能威胁区块链的底层密码学基础。

搜狗CEO王小川 在峰会演讲中开门见山地说:我不讲哲学观,哲学让人热血沸腾,“我更倾向讲偏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哲学观”。

王小川认为,作为技术和理念的区块链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以及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激励机制”,可他认为更应该思考的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到底能解决传统中心化的什么问题?

王小川在峰会现场进行了逻辑缜密的系统性分析。他认为,区块链如果真想构建新世界,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去中心化”后,维护账本增加了成本,尤其是对C端用户成本增加更大,如果引入第三方解决这个成本相当于“没逃离中心化”;第二,区块链在达成共识后,共识如何升级?以往的几次社区分裂和分叉事件已经暴露了“共识很难升级”;第三,链上虚拟资产如何和链下真实资产形成映射,在目前的案例中,资产都是跑在链上虚拟闭环里,线下旧世界的资产和区块链不兼容,又需要中介来进行“内保外贷”。

王小川给出了一个思考框架,从底层技术、商业应用和社会治理看中心化的弊端。

要理解王小川的话,就要理解“共识升级”的背景。

峰会现场,全球最大综合性矿池F2Pool创始人、COBO钱包联合创始人神鱼回顾了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发展,比特币的POW(工作量证明)共识发展到今天,随着算力向大矿场集中,已开始违背“去中心化”,随后又出现POS(权益证明)共识,目前的趋势是POW和POS的融合。

全球最大综合性矿池F2Pool创始人、COBO钱包联合创始人神鱼

而从行业发展来看,以太坊的缓慢升级,正印证了王小川提到的“共识难升级”问题。

从2015年开始,最初使用POW共识的以太坊就已着手研究POS协议,但迁移过程涉及技术开发和社区意见纷争,进程大幅度延迟。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一年前曾说以太坊的共识机制有望在2017年底正式切换到POS,但至今仍未完成。

峰会现场,Qtum量子链创始人帅初提到,对区块链,没必要捧杀,也没必要妖魔化,它其实是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成熟必然出现的技术趋势。

“比特币通过特有姿态,展示了互联网最初设计的雏形。”帅初认为,区块链技术补足了过去互联网协议缺少的一环:点对点的价值转换、价值传输协议。这一技术将大大提升价值流动的效率。

ChinaLedger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进一步分享了他的思考:“区块链真正的本质,是一个信任的基础设施。”

白硕把“信任”的总需求拆解为8层:

白硕峰会现场演讲PPT截图

其中下面四项“不可篡改、不可仿冒、不可抵赖、不可乱序”是技术诉求;上面四项“不可透支、不可双花、隐私保护、可运营性”是业务诉求,其中“不可透支、不可双花”涉及价值转移,现在主流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已基本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但在隐私保护和运维性上,目前的公链仍有待提高。

白硕的系统性分析得到现场一致叫好,蒋纯甚至在后续的论坛上不断隔空致敬。

“别用新武器,去磕旧老大”

在技术底层之上,下一个问题是:当“区块链+行业”时,究竟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大有可为?

在当天第四场论坛“区块链与互联网公司”中,美丽说、HIGO创始人徐易容明确提出,不要用区块链这个新武器,去磕旧老大。他说,在2018年应该做2025年的事,做交易平台没戏,因为巨头已经太强了。

同台的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也提出,要用区块链去做“增量市场”:BAT在他们已有的势力范围内已经很强,区块链的理念不一定要用来改变科技巨头的中心化或平台价值,也没有这个能力。以区块链当前的水平,或几年后的水平,“(技术)武器很破,凭哲学概念和别人打,不可能。”他说,就像BAT目前也没有颠覆一些传统商业模式,而在增量市场,如游戏和物联网领域,区块链会有新机会。

而面对徐易容“别磕旧老大”的观点, 亚创集团CEO&Uplive/GlFTO创始人Andy Tian 抢过徐易容的话筒:“完全不同意!”他说,区块链的世界里,“一个武器很破(技术),但另一个武器很牛,这个武器是钱。”

Andy Tian毫不讳言他对于区块链机会的理解:大量资本涌入,让小公司获得了新机会,区块链能真正让一个独立公司的价值被大众认可。他甚至语出惊人地说,“区块链就像‘上床’,上完之后你三观都会改变,其中的美妙与痛苦,不做不知道。”

Merculet创始人姜孟君(笨总) 进一步支持了Andy Tian的观点。他说,大公司在很多方面无法跟随区块链创业浪潮,因为他们包袱太多,要对股东、利润、估值负责,无法投入Token带来的新共赢机制。

而王小川坚持他演讲中的看法。他说,如果不解决“真实资产如何上链”的问题,区块链仍是大公司更有机会,因为大公司和现实世界的资产有连接。

和王小川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是帅初。帅初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区块链的第一个突破点应该是虚拟化、数字化领域,如游戏里的各种资产,数字化内容,包括音乐、视频、文字,它们更容易和作为底层轻结算网络的区块链发生契合;第二个突破点是“构建唯一ID”,通过统一的网络把人和事物的唯一ID连接起来,会产生长尾需求和付费场景。

帅初预测,区块链肯定会在某些领域产生C端突破,当行业沉淀1到3年后,可能会出现一款拥有千万级C端活跃用户的产品——这会是区块链真正走入主流社会的标志。

为了进一步指出区块链“路在何方”,徐易容直接给出了一个系统性的区块链创业方法论“BIM”——Blockchain、IP、Mini-program,以此与互联网创业的“Solomo”——Social、Local、Mobile遥相呼应。

徐易容在峰会演讲中强势判断:区块链是新的生产关系,IP是新的价值来源,小程序是新的流量入口——这将是区块链创业者的三驾马车。他提醒所有区块链创业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生态里是仅仅孵化交易渠道,还是能孵化出IP。

虚拟资产之外,离区块链技术最近的行业是金融。

白硕以“兵分两路”来清晰总结区块链之于金融的路径:一路是传统金融机构会稳步引入区块链技术;另一路,是产生一个虚拟的GDP,矿工生产交换价值,码农生产使用价值,价值在这个虚拟系统中内循环。

JoyCoin CEO刘勇 和Amber AI创始人、CEO Michael Wu属于第二路:在加密数字货币世界创造新的金融模式。

刘勇想在数字货币领域里挑战华尔街,把资讯生成的数据分析和理财交易通过区块链整合在一起,产生突破式颠覆。运营加密数字货币对冲基金的Michael Wu认为,数字资产一定会成为成熟、标准的资产,传统金融和加密数字货币里的金融最终会走向融合。

而黄步添创立的云象区块链则属于第一路。

黄步添在峰会中透露,他们已和多家银行、证券交易所、结算公司展开合作,为各机构提供联盟链技术。他说,你要面对的是不断协调线下机构,不断教育市场,换句话说:

难点其实在于“联盟”,而不在于“链”。

“专家没有用,极客才有用”

“我说这(比特币)是胆大妄为的极客思维——(中本聪)胆子够大。” 王淮在峰会中评价。“拷贝所有副本”,这在王淮看来简直疯狂。

“它(比特币)是一个绝妙的产品设计,而不是技术创新。”蒋纯补充。

中本聪的胆子究竟有多大?

“如果学生做项目,提出这样一个创意,会被我骂死,但区块链就是这么工作的。” 徐恪教授在主题分享中说。

徐恪说,比特币的最初机制看起来不可思议,因为“要拷贝所有副本”会十分浪费资源。中本聪的创新在于他做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技术集成。徐恪幽默地说:“经济学界有一个呼声,中本聪应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徐恪

虽然峰会现场的一大共识是,区块链还处于极其早期的技术攻坚阶段,但几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认为:行业里现在最缺的并不是技术专才,而是兼具技术和机制设计能力的开创型人才。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张宏鑫 给出了“区块链顶尖高手的画像”:

“专家没有用,专家是正统体系的,得是极客”:极客有过硬的技术,还有挑衅性的技术思维;此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会像中本聪那样综合若干已知技术;第三,要有领导力,因为现在许多项目是开源的,顶尖人才要能驱动社区的人一起干活——张宏鑫相信,这样的顶尖高手可能加起来一百人都不到。

相应的,一部分嘉宾认为,现在判断区块链项目的好坏,技术也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蒋纯认为,今后的战场不在技术,而在产品和生态——社区运营能力,整个经济体系的设计,在不可兼得的“安全性”、“去中心化”和“效率”三者之间如何侧重、取舍?这才是最重要的事,“谁能做好生态,谁才能赢。”

“你们谈3.0时,谈的都不是一回事”

而在现在谈得最火的话题“区块链3.0”上,大家的共识瞬间没了。

王小川直言,大家在谈3.0时,“谈的都不是一回事”。他认为,区块链3.0至少需要解决真实资产上链的问题。

钟家鸣觉得,区块链3.0应该首先解决目前区块链本身的扩容性问题或其他技术瓶颈;边界智能创始人曹恒有相似的想法,“3.0要发力于速度与性能”,她认为“2018年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一些能让区块链应用落地的基础设施将会萌芽,它们可能诞生在供应链项目或跨链项目中。”

老冒则直接表示“区块链3.0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他在做区块链技术时,时常想到数据库,二者有很大共性。老冒表示,数据库起初十分难用,需要自己输入命令查询,而现在,数据库的最佳体验是“用户不碰数据库本身”,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搞定一切。类比数据库,老冒认为,区块链3.0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正是“简单易用”,这才是区块链大规模落地、爆发的时刻。

“不要写科幻小说了,不要讲假大空的故事。”Trinity State Channels创始人李一灵在演讲中直截了当地说,最重要的是诚实地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做简单易用的产品,而不是讲颠覆世界的一面——赚快钱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底层技术在93年,资本市场已走到99年”

峰会现场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是当前加密数字货币市场的低迷。泡沫、泡沫、泡沫……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泡沫破碎的声音。

上一次的类似情景,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类比互联网,区块链的2018,是互联网的哪一年?我要每个人给我一个数字。” 峰会中,「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在其中一场论坛中发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 和Blockchain Global创始人Sam Lee认为应该是97年左右;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韩彦、分布式资本执行董事余文波、帅初和神鱼的判断则更早——仍在92到94年。

BitsAngel创始合伙人马强 评论:现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在93、94年,资本市场已经走到了1999年。姜皓天也有类似的观点,他直言行业“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区块链天生有金融和技术双重属性——金融上很火,技术还很冷。

但伴随加密数字货币市场进入“熊市”,区块链的金融格局也不那么乐观了。

创世资本创始人朱怀阳 提到了一个“矿泉水指数”,去年他家一天大概来十几拨人,每天要喝掉四箱矿泉水,最近则“喝不太掉了”。朱怀阳透露,很多机构和VC大佬,现在在承受普亏。他判断,市场仍会折磨大家一段时间,去年的很多项目会在这几个月内死掉。

不过熊市的一大好处是人们开始认真干活了,这对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是利好消息,市场开启了“自动矫正”和“筛选机制”。

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基 说,投资创业团队成功的机率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不管是在Token还是传统VC世界里,这个本质不会变;NEO Global Capital创始合伙人朱威宇认为,“最好的项目往往是在熊市里长成的”;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分享了一个“熊市里挑好项目”的经历:2013年区块链行业就经历过热潮,李丰在2013年的热潮前投资了Coinbase,在热潮期投了Ripple天使,2014年行业进入低谷期,李丰继续追投Ripple。他认为,现在行业里人多了、钱多了、基础设施更好了,但是投资逻辑相比过去并没有变化。

长远来看,嘉宾们对区块链行业仍做出“向好判断”。

已经历过市场波动的韩彦说,如果把周期拉长,会看到一个循环上升的螺旋;余文波说,区块链的发展会比上一代互联网更快,回看人类历史,每一代新的产业革命都比之前一次更快——因为技术是在不断积累的,变革一定是在加速度中到来。

“中心化的垃圾,去中心化了还是去中心化的垃圾”

这场讲技术、讲思考、讲真问题的峰会,最后还是难免讲了点哲学。

王淮直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换枷锁”的过程,“近几十年的科技枷锁是我们自愿戴上的,但现在我们开始不爽了。”他说,区块链标榜的“去中心化”让人看到了反抗旧枷锁的希望,但他不相信去中心化信仰者们的一个想法——“分散的人类能做出最优抉择”。

“如果一个东西很垃圾,去中心化只是把它变成去中心化的垃圾,而且效率更低,问题更大。”王淮说。

张宏鑫脑子里则蹦出了一个“黑镜”般的场景:可能早上我起床时,系统会提醒我,张老师你先去跑一个步,做一个工作量证明,然后系统给我发一个Token。做完这个,机器可能给我安排更多智能合约——这会不会是区块链统治我们之后的结果?

“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谁都说不好。”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