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知乎:“精英圈子”的美丽与忧愁

  一向低调的知乎最近俨然成了科技圈“扒皮专业户”。先是“扒皮”了黄修源和他的“游侠X”,接着又“扒皮”了 22 岁“哈佛高材生”金证济苍和他的“云视链”项目。在知乎上,这两位创业者各种“打脸”猛料源源不断被爆出,过程精彩堪比大片。

   这两场“大戏”中,知乎的影响力令人惊叹。而“扒皮”背后,也折射出了知乎目前面临的一些困惑。

   从 2011 年上线至今,我们已经很难再给知乎一个单一的定义。在一些用户心中,它是互联网时代的《知音》和《故事会》;也有人认为它是解读新闻热点的评论网站;甚至还有人觉得它是一家导购网站。如今知乎扮演的角色包括:问答社区、搜索引擎、导购网站、论坛等等。

   但在一开始,知乎的定位是“精英”的聚集地。上线初期,知乎采用严格邀请制,第一批用户包括李开复、薛蛮子、徐小平、雷军、Keso 等业内名人,还有很多投资圈、媒体圈人士。这群人被知乎 CEO 周源称为“种子用户”。他们不仅形成了知乎的精英文化氛围,也带动其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除了大V,虽然知乎过去的网友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都是极具有分享精神和“认知盈余”的人,并且以分享自己在某一个领域的专业认知为主要目的。

   尽管知乎几乎没有没有积分和相应的等级提升体系,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物质奖励,但用户的参与度却非常高。因为知乎满足了用户用户建立个人威望的人性需求。而且,知乎坚持提供高质量信息的氛围,吸引了一批专业人士,这些人再产生内容,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自 2013 年 3 月开放注册以来,两年间知乎的注册用户增长了 47 倍,达到 2000 万。2014 年,知乎的 Alexa 排名还在 2000 左右,如今已经跃升到 246 位。而知乎的百度指数更是从去年以来翻了两番,即将逼近已经有 10 年历史的豆瓣。

   不过,这些数据的背后,仍然难掩知乎的“忧愁”。

   首先是大V危机。在开放注册之后,用户蜂拥而入,随之导致平台上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尽管用户的数量在增加,问题的规模也在变大,但有意义的回答却变得越来越少,很大的原因在于精英人士不再回答问题了,这就是大V危机,今天的知乎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高端问答社区。

   另一个危机是过度娱乐化。其实知乎的娱乐化和公司运营策略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当网络上各种逗比提问和逗比回答的营销段子红了之后,知乎也开始把微博、天涯等网络社区的段子手吸引了过来。渐渐地,专业而略显枯燥的答案没多少人愿意耐着性子看了,一些抖机灵的回答却被顶到了最前面。就这样,知乎一步一步从封闭高冷的“精英圈子”成为了一个“游乐场”,对于它一直以来的“专业化”形象无疑是一种损害。

   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国内的网络社区普遍面临着用户流失的困境,知乎也不能幸免。几天以前,曾在国内社区中排名第一的大旗网正式宣布关闭,而此前,网易社区已停止服务,猫扑搬离北京,西祠胡同人气急降,天涯也多次传出危机,传统网络社区的衰退已成大势,给知乎敲响了一记警钟。

   因此,如何突围成了知乎最为迫切的问题。此前,这家公司在传播、出版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推出知乎日报,还联合中信出版社共同出版了《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等等,希望凭借大量原创内容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做一些除了社区以外的事情。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大潮里,知乎仍然显得有些“慢吞吞”。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