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QCon校友会之柴锋:10次QCon之旅

从2009年首次落地国内,QCon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举办了十届大会、到访四个城市,讲师、观众人数超过一万人次,参会企业近千家,影响了一大批国内相关企业和软件开发从业者。2015年4月,第十二届QCon中国大会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我们特别集结X名QCon的老校友,请他们分享如何与QCon结缘、参与QCon的经历、对QCon的感受与建议,以及QCon如何伴随他们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本期校友:柴峰

QCon校友会之柴锋:10次QCon之旅

柴锋,目前在 Odd-e 担任程序员,工作内容以提供团队技术教练和咨询服务为主,定居在山西太原。兴趣爱好广泛,爱读书爱幻想,擅长跑题。喜好研究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偏爱 Unix 文化。热衷于组织技术社区活动,是 QClub、AgileTour、CodeRetreat 等等技术社区的组织者。有超过十年的软件开发和 Unix/Linux 系统的运维经验,从事过软件开发、技术管理和咨询等各种开发相关工作。现在关注在如何帮助团队更好的实施各种优秀工程实践,以提高团队以及个人的开发效率。

柴锋是QCon大会的资深参会者,从2009年到2014年他参加过十届QCon,在积极借助QCon这个全国技术人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和专业范围的同时,角色也从普通的听众、转换为QCon讲师和QClub等技术社区的组织者,与QCon共同成长。

您第一次是怎么听说QCon大会的?每次感受有哪些不同?(请具体多列举一些不同的感受,你应该参加有6-7次QCon了吧?)

第一次听说 QCon 大会就是从 InfoQ 的网站上。之前我就已经是 InfoQ 英文站的读者,中文站的上线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当时我还发邮件提了点建议,是 Kevin 给我回复的邮件。所以 QCon 要在中国落地,也是基本上第一时间就知道了。从 2009 年第一次参加到现在,应该只有2011年的 QCon 杭州没有参加过,所以到2014年底总共参加了 10次。

说到感受,这几年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第一年参加的时候,更多的是新鲜感。因为之前一直在太原学习、生活和工作,几乎没出过门,参加第一届的 QCon 是我第二次去北京。所以 QCon 那三天都奔波在各个分会场,恨不得听了所有的演讲。茶歇和午晚餐的时候也抓紧时间和周围的朋友聊天,就连每个展台也没放过。而且还见到了好多大牛,比如 Martin Fowler、Rod Johnson 等等。

到了第二年,是期待感。期待见到更多的大牛,期待听到更多有趣的话题,期待认识更多的朋友。在这一年,结识了几位好友,到现在都保持联系。

第三年参加的时候,是融入感。因为之前连续参加两年,不仅仅和 InfoQ 中国团队的同事们成为朋友,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在这一年的 QCon 上就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和朋友畅聊技术,没有了之前参会时的那种陌生感,一切都变的熟悉。再加上朋友之间又互相介绍,这次就认识了更多的非常聊得来的朋友,包括现在的同事 Daniel。有一个晚上还和包括周爱民在内的几位讲师从晚饭开始,一直聊到凌晨 2 点。这次参会也是我参与技术社区的一个转折点,在 Kevin 和 Daniel 的帮助下,我开始在太原组织技术社区活动。

在第四年,是参与感。因为在太原组织 QClub 技术社区,成为了 InfoQ 中国的社区团队的成员。Kevin 给了我免费参加 QCon 的机会,还为我报销了差旅费用。我在 QCon 大会中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一名听众,也开始参与晚上的 QClub 相关主题的活动。通过参与技术社区,认识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2012年下半年,Kevin 邀请我参与组织全国的 QClub 社区。于是,和一群有着同样理想的小伙伴一起开始发展QClub 中国社区。我曾和 Kevin 说过,高兴的事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更高兴的事情是借别人的资源做自己喜欢的事,最高兴的事情是借别人的资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大家都高兴。在 InfoQ 参与组织 QClub 社区就是这个最高兴的事情。

从第五年开始到现在,是使命感。作为 QClub 社区的核心组织者之一,也开始接触到一些 QCon 的组织和协调。QCon 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个大会那么简单,我开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 QCon 和 QClub,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技术社区的活动中,希望能有更多的城市开始组织 QClub 等各种技术社区。

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参会者成为了QCon的演讲者?这个 转变的过程请柴老师分享一下。

总结一下,就是现任同事及挚友 Daniel 一直宣扬的『不要脸』。

在第一次参加 QCon 之前,我一直都很羡慕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每个周末都有各种技术社区的活动。说真的,我很希望去参加,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只是我很难为了半天时间的一个小型活动,从太原专门过去一趟。除了交通和住宿要不少花销之外,往返在路上的时间比参加活动的时间还长。在 08 年底,看到了 QCon 大会即将召开的消息,发现不仅仅有很多大牛参会而且是三天的完整活动!这样就值得专门花几天去一趟了。虽然当时我买了 QCon 中国史上最便宜的门票,1900 元。但加上路费和住宿,总共还是要花到4、5千块,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当时我就想,既然花了这么多钱参加 QCon,那一定得让这钱花的值。所以,我在 QCon 现场使劲的奔波在各个分会场,和各种朋友聊天,真是连展台也不放过。碰到讲师,也要凑上去寒暄两句。有一天在去吃午餐的路上,遇到了当时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的讲师。然后我们还聊了几句,合了一张影。没想到过了五年,我们就成为了同事。没错,我说的就是 Steven。就这样,新鲜又兴奋的参加完第一届的 QCon 中国大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的名称还是『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

随后两年的 QCon 大会,我也基本上是这样参加的。只是每年都会认识新朋友,而且也会遇到老朋友。慢慢的在 QCon 大会上,我的社交成分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和朋友们聊天学习。后来我和 Kevin 也提到了这点感受,就 QCon 为我带来的价值上,在茶歇、午餐和晚上的社区活动时的各种社交带来的价值,比在台下听讲师分享更大。所以在后来在我参与 QClub 社区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想法来组织的,希望在社区活动中加入更多的社交成分。我也跟一些朋友们说过,如果你去参加一个技术社区活动,只是在台下听听台上的演讲。听完后,拍拍屁股走人,这有什么价值呢?而且还有可能,台上分享的内容并不是你很有兴趣的。甚至台下来参会的朋友们有些经验,反而是你所欠缺的。为什么不去和周围的朋友多聊聊,多结识一些新朋友呢?

我的社交圈就这样慢慢的扩大了,好朋友之间又会互相介绍。Kevin 介绍 Daniel 和我认识,Daniel 又介绍其他朋友和我认识。现在的同事们基本上都是 Daniel 介绍给我认识的。在2014年初,Daniel 和其他朋友就邀请我加入了 Odd-e。Odd-e 是一家软件技术咨询公司,我加入后的第一个客户是中国平安科技。当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帮他们提升软件质量,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也有了一些非常让人振奋的结果。Daniel 就建议我把这些经验拿出去分享一下,于是我就第一次以讲师的身份来到了 QCon,分享了一个有关跨平台移动应用的自动化验收测试的话题。

伴随着QCon,您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是因为 QCon 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们一起工作。至于工作本身,应该没有太多的变化,依然是程序员。但是工作的方式从一个人工作,变为在一个团队中很紧密的工作。以前面对的客户主要是太原本地的客户,现在开始面对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各式各样的团队,这些变化是我以前从未想到的。在我辞职后成为自由职业者,我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一年的变化都会有些超出我的预期。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本我的性格很内向,很害怕站在公众面前去说话。甚至只是站在讲台上面对班级同学,我都会紧张到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就剩下一张嘴。现在就不同了,我可以比较自如的面对着上百人的场合,还可以讲一些段子开开玩笑。紧张的感觉还是会有些,但已经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了。

请介绍下您主要的工作经历。

我在从山西大学毕业后,本来是有机会免试进入某省厅单位做公务员。因为自己更喜欢写代码、喜欢研究技术,担心去了以后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瞒着父母拒了那个单位的邀请,开始在太原本地的一个小软件公司里打工。在这个事情上,十多年来我的父母还是一直有些抱怨的,但是也还比较尊重我的想法。后来我就与大多数程序员的职业发展一样,工作的角色从团队成员到项目经理,然后到技术经理。事实上在小公司里的工作内容就不止是做开发了,除了写代码,我还要负责运维、做网管、做客户技术支持、做 HR,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存储阵列、负载均衡之类也要管。就这样,在这个小公司一直工作到 2008 年。大家都知道,程序员都是很『宅』的,我也不例外。在 08 年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的社交圈极小。除了自己的亲戚不说,在太原除了同学和同事外,然后就是一些客户,所有认识的人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人。而且也感觉自己在公司里很舒适很安逸,收入也还可以、工作也清闲,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之前的生活。这种舒适和安逸感,忽然让我感到很不安,其实可以说是有点害怕了。于是,就辞职了,成为自由职业者。在太原依赖以前的几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和客户,做一些小项目,或者给其他太原本地公司提供一些技术咨询。做了自由职业者,收入虽然不如朝九晚五那样稳定了,但是落得个轻松自由。有时会接连一个月没日没夜的写代码,有时也会几个月什么都不做,于是就有大把的时间去参与到技术社区的组织里面。通过组织技术社区,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包括很多以前只在网络上看到过名字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我听到和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目前正在做哪些方面的事情?关注哪些技术和领域?

加入 Odd-e 后,目前主要在做团队技术教练的事情,帮助客户团队用更好的方式去工作,主要偏向工程实践。比如一个很常见的工作场景就是,我和客户团队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工程师一起结对工作。帮他们去发现并改善一些问题,包括技术和工作方式等等,然后又继续帮助他们把这些经验在团队内部传播开。 这十多年来,关注的技术领域也比较杂。比如云计算、自动化运维、持续集成/交付、安全、Web、测试等等。自己感觉接触的挺多,就是没有足够的深入。因为去年主要和中国平安的团队一起工作,帮他们去提升产品的软件质量。所以最近在关注在自动化测试和持续集成上,同时也包括改善代码质量和团队的自动化能力。

您作为QCon资深参会者和讲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对整个QCon大会的策划,有哪些期待和需要改进的建议?(如希望开设哪些热门专题?增加什么形式的社交环节?越具体越好。)

QCon 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面向码农的一个交流场合。但是可以坐下来聊天的地方却不多,比如在国际会议中心,在场地外也就十来张桌子。还有,考虑到码农们多数都比较闷骚,都不好意思首先开口和陌生人打招呼。不过一旦找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那话匣子可就关不住了。是不是可以考虑制作一些标签,能粘贴到身上或者胸卡上。这样不用开口别人也会知道你对什么技术标签有兴趣,或者擅长什么技术,方便大家迅速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鼓励大家在 QCon 现场成立“帮派”,并且设置一些规则,优秀的、突出的“帮派”还能集体获得奖励。另外,码农中的女性朋友是有点少,能来参加 QCon 的就更少。最近还好多了,以前整个会场就屈指可数的几位。是不是可以考虑给女性朋友一个特殊的优惠?

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北京站)2015 大会报名正在进行中,3月29日可享受9折优惠,5人以上团购,更可享受折上折。赶紧猛击 报名网址 ,拿起电话咨询吧010-89880682或邮件至arch@cn.infoq.com。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