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余晟:IT的巨流河

  看齐邦媛女士的《巨流河》,记得她三番五次的提起巨流河——倘若当年郭松龄的部队渡过了巨流河,恐怕不只是张大帅的人生,而是整个中国近代史都会被改写。因此,巨流河也成了齐女士父辈纠结一生的心结。

  那么,当年真的有可能渡过巨流河,改写历史吗?是因为历史无法假设,还是世界上真的就存在“过不去的巨流河”?看完《巨流河》之后很久,这个问题都困扰着我,让我无法回答。

  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我逐渐相信,真的有过不去的巨流河存在,而且这样的巨流河不只一条。对于身处 IT 行业的我们来说,如何准确清楚地向外人说明 IT 问题的重要性,证明 IT 工作的价值,这是我们过不去的巨流河。

  很多年前我刚刚从单纯的开发转向团队管理,接手一家公司的业务系统和技术团队。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每年都是百分之几百的增幅,技术团队仍然是之前的样子,系统还是最早创立时为求快速购买的外包系统。开发速度慢不说,开发流程也极其不规范,账号安全性没有保障,很多业务逻辑根本没有闭环,数据库根本没有备份…… 满眼看去都是问题。在接近半年的时间里,我都感觉左支右绌,疲于应付——按照我接受的职业道德训练,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不管这个系统是谁开发的,在自己手里出任何问题,都强烈的影响到自己对于“职业”的荣誉感。

  所幸我的工作还是有所成就,看不见的隐患终于一点点排除,内心的焦虑感一点点降低。而且也得到了公司的肯定,然而却是以我所没有想到的方式——“安全、备份这些我们也不懂,总之是没有出问题;但是我们注意到,有几次另一个办公室的网络出了问题,你都是自己抱着设备冲过去亲自解决问题,这样的态度就说明了问题”。这样的评价多少让人哭笑不得,IT 支持的工作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没有招到可靠的 IT 支持。这些工作的价值,与外人“看不懂”的系统性建设根本没有可比性。讽刺的是,恰恰是 IT 支持的“有形工作”,而不是系统性建设的“无形努力”,帮我赢得了肯定。

  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个例,越来越多的见闻让我相信,这竟然是业界普遍现象。让外人理解和尊重 IT 自身的规律和价值,往往正是 IT 人员过不去的巨流河。

  一个朋友,也是在公司业务发展急需的时候被招进去,很快解决了最要紧的问题,获得了好评。然后,他开始攻坚系统性问题,希望让系统和团队走上“正常”的道路。结果老大开始不开心了,觉得变革的速度不如以前。有好几次,老大直接在会议上说“我心里着急得不得了,不知道你们怎么做这么慢。只可惜我不会写代码,我如果会写代码,直接从学校招 50 个码农,两周封闭开发,就可以把新系统做出来”。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大家不欢而散。老大另请高明,忠实地按照他的旨意开发新系统,结果一年过去,局面反而更乱,很多时候不得不两套系统同时操作,所有人员叫苦不迭…… 动个手术,大家都知道要“伤筋动骨一百天”,为什么到了开发系统,就那么有自信“带上 50 个码农两周封闭开发出来”呢?

  还有个朋友,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从效率、安全性等等方面考虑,提出要做服务器迁移,而且越早做越好。但是被老大训斥为“没有商业意识”。那么,什么是“有商业意识”呢?谈来谈去终于清楚了,就是要算投资回报:请你来算算,公司有多少员工,每天要访问多少次系统,每次平均访问时间是多少,迁移完成之后可以节省多少时间,乘以平均工资,再考虑新服务器的托管费用和折旧……最终结果要“合算”,才得以批准,才算是“有商业意识”——当然,风险暂时是不要考虑的,至少是“说了也不信”,因为“你们搞技术的就喜欢夸大这个”。最后的结果就是,算来算去总是算不到老大满意,服务器就一直在高风险下不断抬高迁移成本。买辆车,租个写字楼,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时候要换,也不会那么斤斤计较,为什么到了服务器迁移,就要像做小本生意一样锱铢必较呢?

  这样的例子看得越多,就越发现基本没有解法,也越发让我相信,软件真是人类能创造出来的最复杂也最难驾驭的玩意儿,在 IT 的内行和外行之间,真的有一条过不去的巨流河。在河的这边,是自信自驱、力求卓越、讲逻辑、尊重规律的 IT 专业人员;在河的那边,是不了解 IT 也很难理解其规律和价值的其它人员。大多数时候,大家只能互相远远的观望,却绝难有有效的沟通。

  那么,真的没有什么办法跨过这条巨流河吗?如果河对岸的人真正理解和尊重 IT 的规律和价值,巨流河就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跨过巨流河”的问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呢?或许你可以找准机会强行架好桥,而不要期望之后桥梁会自然出现。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从一线城市回去二三线城市工作,一家公司的老板(或许应当加上定语“当下”)对他非常认可,给了一些很美好的承诺。朋友问我怎么办,我说,你跟他说要白纸黑字写清楚,有一些条件要直接写到公司的注册资料里。他本来担心“这样不好吧,会不会显得太俗气了”,但还是厚着脸皮去做了——过了几天他告诉我说“没想到,他们真的答应了”。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