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顺藤摸瓜,从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里打开新世界

如何梳理经济学文献脉络,了解领域发展情况?

顺藤摸瓜,从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里打开新世界 陈茁, 我是不是萌萌哒?

你的问题按我的理解是三个问题:

1. 相关的参考文献在主题上与你的主题只是打了擦边球;

2. 相关的参考文献没有告诉你哪些问题还没有被解决;

3. 1、2 这两个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增大阅读量解决。

@小铜雀儿 说的已经很好了,但是有时候如果你做的主题足够的细,那么 JEP、JEL 甚至 handbook 的匹配效率不会那么高,有时候他们大神们综述的是 sub-field,你要看的是 sub-sub-sub-...-sub-field。所以我稍作简单补充……

第一,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脑子里面一定要有模型。经济学数学化、模型化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会非常清楚支撑一个结论必要的假设是什么。模型包括:1. 得出一个具体的“经济学结论”所需要的理论模型,它背后是一组“理论假设”。2. 支撑一个实证工具所需要的理论模型,它背后是一组“技术假设”。如果你要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比如最经典的是“A、B、C 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应该熟练掌握支持这三者的某个特定关系所需要的所有理论假设和技术假设。然后,经济学文章的 ideas 其实都是从这些假设里面出来的,比如:如果某一组假设支持某个关系,那么常见的中心思想包括:

1. 如果某个假设不成立,结论还成立吗?

2. 这些假设都成立吗?

3. 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什么假设更好?

我见过的有这些个你提到的问题的选手,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脑子里面没有模型。你可以找到一篇特别核心的、高引用的文章,然后针对文章所有的假设质疑一遍,你基本上对这个领域就很清楚了。撕这篇文章的假设的文章,必然能够在 google scholar 被引用文章当中的显眼位置被找到。

我特别喜欢对模型的这个解读:模型只是一张地图,它无法“bring you there”,无法找到确实的真理,但是至少能够“bring you somewhere”。按照地图走,能把你带到距离真相一百米范围内,而我们这代研究人员的任务是,提高这个地图的精度。如果脑子里没有这张地图的话,你当然不可能知道哪里会有别人没画清楚的地方了。

第二,你的关注点不能太狭窄。如果你预先确定了我就是要做“周六晚上 6:12 分的车流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找文献当然就只能得到没诚意的擦边球(能找到擦边球就不错了)。决不能预先确定结论,预先确定太细的主题。(这个说多了都是泪……)人类的绝大多数创新,都是把看似上升星座不合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产生的。二十年前谁能想到能够用垃圾估算消费呢?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我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有人在这方面有任何研究,文章的文献综述都不知道怎么写。结果我一位老师指出,这方面的文章都在机器学习这个领域里,一抓一大把……

当时我就跪了……

第三,应该特别专注于大牛之间的撕逼文章,比如我的领域中的"The case of mindless economics"和“The case of mindful economics”这两篇文章。人类的知识其实都是从“比较”当中获得的,这是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里面提到的。在高水平的撕逼当中,这个领域的脉络就特别容易被弄清楚。所以,了解某个领域之间长期观点存在上升星座不合的问题的人都有哪些也很重要。

第四,才是增加阅读量。只要你找文章的时候脑子足够清楚,那么阅读文章的速度就会阅读越快。初期你会发现,看到文章之后其实你已经能非常快地做总结:创新点是这个,结论是这个,ok,没什么需要看的了。这是因为你的脑子里框架已经建立了。再到后来,你篇文章所有的参考文献你都看过了……这时候其实挺无聊的。事实上,如果你关注的主题足够细,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每个足够细分的经济学领域里面,论文的数量都很难超过 20 篇。

希望能帮到你~

顺藤摸瓜,从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里打开新世界 小铜雀儿, 经济学博士在读

各领域大牛有时会在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或者 journal of perspectives 上发表综述性文章,整理该领域过去几十年的重要文章,阐述领域发展。阅读这类文章无疑是梳理文献脉络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看各领域的 handbook,一般都叫 handbook of xxxxxx economics。这些 handbook 会介绍各个领域的重要分支,以及各分支里的重要论文,会提到哪些论文提出了开创性的问题或方法,又有什么缺陷,这些缺陷又被哪些其他论文补充了。但缺点是不够与时俱进,不会介绍到最新的文献,也不能说特别深入。

第三种方法就是阅读各领域重量级文献(即引用数非常高的)。重量级文献之所以重要,要么是回答了以前的文献都没能回答好的问题,要么是给后人挖了大坑,要么两者皆是。经济学界里只有小部分论文是真正开创性的,大多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把前者研究的问题和视角搞明白,就是把一棵大树的主体捋顺,看其他枝叶型文章的时候,也就知道它们大概是从哪里、在什么基础上展开的。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好玩!下载 App 接着看 (๑•ㅂ•) ✧

再逛逛吧 ˊ_>ˋ

原文  http://daily.zhihu.com/story/9212710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