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格力集团要约收购长园集团,真是为了阻碍董明珠连任吗

市场再度热炒格力“父子之争”的话题,董明珠再度成为话题女王。

5月10日晚长园集团的一份公告打破了格力电器多日的沉寂,即便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一再声鸣事情与上市公司无关。

公告显示,格力电器的大股东格力集团拟向长园集团全体股东发起部分要约,并不以终止长园集团上市地位为目的,格力集团将于五个工作日内将要约收购履约保证金存入指定账户,并提供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

这份公告字面看与格力电器并无瓜葛,然而社论却把矛头再次指向“父子之争”,很多文章指出格力电器即将于6月换届之际,格力集团在当前关键时机要约收购长园集团,意图切入新能源和智能装备板块别有深意,意在暗示格力电器投资者:集团端已另起炉灶布局新能源和智能装备,不再把多元化期待寄托于格力电器,不要再支持董明珠下个月换届连任了。

事情发生时间点之巧合,确实容易引起市场遐想。但是插电智库结合长园集团和格力集团的业务结构以及资源来看,要约收购目的并非“打董”,也不是协助董明珠造车,而是开辟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服务市场。

格力集团属于珠海国资委的全资公司,旗下以格力地产和格力电器为主要业务实体,2015年格力地产从格力集团剥离后,格力集团的总营业收入以电器为主。

格力集团的一份发债公告中显示,格力集团2017年度合并营业收入是1516亿元,其中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是1500亿元,其余业务营业收入合计仅16亿元,格力电器在格力集团产业布局中呈现一支独大的局面。

格力集团作为珠海国资公司,应当在当地产业升级、多元化布局和城市规划起到示范作用,但是格力集团的2017年报却显示,除了格力电器以外,格力集团能够控制的账面资产只有100亿元,再不对格力电器股份减持和质押的前提下,缺乏开展大规模实业投资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格力集团设立了多家市政工程公司和金融投资公司,意图从金融投资层面扶助产业升级以及直接参与城市建设规划,以此定位国资集团公司的辅助角色。

然而,这样的角色定位与格力集团的基因是格格不入的,这些年来格力集团折腾了不少业务,与格力电器也因业务分工协作问题发生过多起分歧,“父子之争”由来已久。

自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父子之争才逐渐平息,但是父子关系已生罅隙,尤其是2012年格力电器换届博弈公开化,加深了集团与子公司的矛盾。对于此次要约收购,格力集团甚至没有提前与格力电器证券部通气。

格力电器前董事长洪江洪个人自传曾详细披露集团公司其他业务与格力电器发生多次冲突,并坦承格力集团的内部高层斗争确有其事。

后来朱江洪临退休之际,珠海市委组织部希望朱江洪继续担任格力集团、格力电器的名誉董事长,被朱江洪婉言拒绝,他甚至在股东大会上直言走为上计。显然,朱江洪深知集团内部矛盾太深,不愿承担和稀泥的重任。

不过格力集团能将2家子公司送上资本市场,说明管理层相对比较实干,加上周乐伟上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至今,集团层面并未开展实质性实业投资,另外也因集团对格力电器董事层和管理层的掌控能力不足,周乐伟亟待别开生面的大动作提振个人威信,巩固在集团的地位,如此现状之下,格力集团注定不会偏安于财务投资角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针对本次要约收购,长园集团董秘对媒体称格力集团看好公司三大业务板块,表现出正面积极态度,可以确信长园集团管理层和格力集团早前已达成默契。

公开资料显示,长园集团成立于1986年,主营从事电动车相关材料、智能工厂装备、智能电网设备三大业务的研发制造与服务。201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33亿元,同比增长27.08%;实现净利润11.36亿元,同比增长77.55%,主营业务分散并且经营效益良好。

此前长园集团曾一直是李嘉诚旗下长和投资的子公司。2014年,长和投资清空长园集团持股,原第二大股东华润深国投也几乎同步撤退,以至于长园集团沦为没有实际控制人地步,沃尔新材董事长周和平乘机半路杀出,成功夺得第一大股东之位。

然而,周和平徒有第一大股东之名,既无法掌控长园集团董事会,也无法获得经营管理权,长园集团仍由管理层在掌控,即便高管层的持股平台藏金壹号只占长园集团总股本的5.60%。由此拉开了长园集团股权之争的序幕,这一争夺战持续了三年方才落幕。

2018年1月9日,长园集团发布公告宣布与沃尔核材同意就公司控制权纠纷事项达成和解协议。根据协议,长园集团将向沃尔核材转让旗下长园电子75%的股权,交易价格初步预计为11.9亿元;与此同时,沃尔核材同意以协议转让方式向第三方公司转让持有的长园集团无限售流通股7400万股。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共赢局面。表面上管理层控制下的长园集团业绩蒸蒸日上,但是毕竟管理层持股数量有限,背后的资金实力不强,长园集团经营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2018年3月底长园集团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有1.1和0.78,两项指标均处于近九年来的最低点,现金比率也只有17.46%,流动资金明显承压。

而这项和解协议通过转让长园电子股份,正好优化了长园集团的负债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时也强化了沃尔核材的热缩材料主业,更重要的是管理层暂时坐稳了第一大股东地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长园集团近期屡次收到上交所问询函,对长园集团收购兼并、应收账款和关联交易问题深表关切,可以肯定的是长园集团外延并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资金、人才和业务资源协同注入,引入实力型股东是当务之急。

由于长园集团的业务是电动车相关材料、智能工厂装备、智能电网设备三大业务,其中前两项与格力电器当前的产业布局重叠。

由此产生了新的疑问:格力电器的资金实力更强,且已对新能源和智能装备有所布局,为什么收购主体不是格力电器而是格力集团?“父子之争”话题再度浮出水面。

其实仔细研究长园集团、格力电器和格力集团不难理解,格力集团要约收购长园集团,并非“挤兑格力电器、打击董明珠连任”那么简单粗暴,而是一项理性的决策。

确切地说,长园集团更合适由格力集团来控制,二者业务协同程度较高,与格力电器则不构成长期业务协同。

首先,格力集团既志不在新能源汽车,也不是智能装备与格力电器一争高下,而是要布局新能源汽车基础服务设施,尤其是充电桩和换电站的部分,而长园集团的优势业务新能源电池和智能电网,正在大力开拓电动车充电设备市场,二者可完美匹配,。

新能源汽车基础服务设施由于项目投资金额大,覆盖面广泛,对资源协调要求较高,回收期较长,民企的参与难度一般较大,更适合由国企布局,而格力集团作为地方国资,去年已成立多家市政工程公司,参与城市规划,因此投资长园集团,布局新能源汽车基础服务设施再合适不过了,也更适合格力集团的角色定位。

其次,长园集团在珠海布局的子公司有7家,经营效益良好,可以判断长园集团与珠海市政府已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从这点出发,长园集团必然会先寻求珠海政府的支持,格力集团作为市一级国资,如果能够直接进入长园集团的股权结构,可以在业务层面疏通渠道,融资层面提供背书,长驱直入开拓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服务板块。而格力电器则属于二级公司,主营业务是电器,业务多元,对长园集团的扶持力度未必如格力集团,可提供的渠道资源也弱于格力集团。

最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掌控欲较强,性格直爽,一旦长园集团被格力电器控制,长园集团原管理层不一定能够接受,况且长园集团管理层与周和平已为控制权缠斗3年,年初刚达成和解坐定第一大股东座位,侧面反映出长园集团管理层也是一帮掌控欲强烈的“偏执狂”,这样的团队与董明珠协作,后果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董明珠和格力电器已布局新能源和智能装备,掌控长园集团后难免不会干涉长园集团当前业务布局,因此格力电器与长园集团逻辑上不容易构成战略协调,整合成功的可能性较低。相反,格力集团能够容忍格力电器不受控制,说明珠海市政府以及国资委有气度,那么复制到长园集团也未尝不可,加上格力集团对长园集团的业务不熟悉,由此可以判断长园集团管理层与格力集团达成“控制而不干预经营”已是大概率事情。

总之,无论从产业链角度,还是公司治理角度,格力集团与长园集团协调性更高,同时符合双方的利益诉求,所以长园集团不装入格力电器也就不奇怪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投稿,不代表创业邦官方立场。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