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大批用户奋起抵制互联网广告,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

大批用户奋起抵制互联网广告,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

2015年以来,大批互联网用户开始采取拦截手段抵制广告,因为这些广告不仅拖慢了网页加载速度,还把用户的整个上网体验变成了一场令人头疼的弹窗大战。

PageFair & Adobe的一份联合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美国互联网用户的广告拦截率在12个月内同比增长了48%。这一数字意味着,有4500万用户用行动选择了抵制网络广告,准确的说,是美国的16%人口,采用了广告拦截应用屏蔽移动端互联网广告。

但即便用户对互联网广告如此深恶痛绝,争取他们的眼球对广告主而言仍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行业领袖们展开了争论——大规模的广告拦截手段究竟是会摧毁广告行业,还是使之浴火重生?

国家广告协会将这场广告拦截大战归咎于当前糟糕的网络生态环境,而互联网广告署则怪罪自己“没有好好关注互联网用户体验”

目前来看,广告拦截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整个行业内因此而浪费掉的资产预计高达7.8亿美元。但这场广告拦截大战带来的风波将不止于此——因为用户纷纷不仅奋起抵制广告,还将对整个广告营销领域的投资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广告商们在2016年又将如何调整营销手段?

光靠“拦截”是不行的!

广告拦截工具并不能迫使整个广告生态系统全面投降,一些广告商已经选择了以毒攻毒的方式与其对抗,例如GQ,福布斯及最近的连线,均已采用了“反拦截工具”以毒攻毒。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改善互联网广告的用户体验。广告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要决定用户为获取内容所必须忍受的广告数量。同时,在广告领域的激烈竞争还可能激励企业寻求新的营销方法。为了弥补过失、引导出版商和广告平台共同改善互联网广告的用户体验,互联网广告局也开始倡导“轻量级、可筛选、非入侵式”的广告原则。

此外,要促进广告产业的良性发展,还有赖于将营销资本引向注重用户体验的广告形式,而这绝非易事。毕竟有针对性的筛选过程耗时又费力,远不如那些大面积撒网的基本款广告来得有效,而这些简单粗暴的广告形式正是引起广告拦截激增的元凶。

当然,改善广告效果还有其他的途径,例如增加在“情绪感知广告”领域的投入,通过利用数据估测用户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状态,更加精准有效地投放广告。实践证明,在广告投放之前正确预估用户的接受程度,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参与度,这比劈头盖脸砸向用户的广告要友好多了。

大批用户奋起抵制互联网广告,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

广告之外,是可以做文章的!

其实,对广告投资回报率的执着追求一直促使广告主们想尽一切办法开发新的营销形式,使自己的投资获得更好的效果。

原生广告,也就是今天的软文,就是对传统广告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内容营销和品牌化的内容可以帮助企业在社交平台优化品牌形象,而对影响力的需求则迫使从业者们绞尽脑汁去研究难以捉摸的00后心理。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看到更多企业为追求良好的品牌形象大力宣扬社会责任,在社交媒体平台倡导公益行动。

传统广告之外,这些软性营销形式都可能成为告主们的新宠。尽管在当前过饱和的广告市场中,这些技巧可能更加有效。当然,我们还是有必要在软性营销和蒙骗受众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联邦贸易委员会为此发布了相关规定,以确保消费者们可以分辨软文和常规内容,不被营销手段蒙骗。

大批用户奋起抵制互联网广告,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

tips:拥抱一切形式的反馈

在一个随时随地充斥着广告的世界里,如何得机智巧妙地赢得受众的回应和参与,是每个品牌都不得不面对的永恒命题。和顾客保持密切的交流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但这之中也不无风险,毕竟如今的顾客分分钟就会改变心思。一次成功的营销也不代表对负面反馈永久免疫,企业花尽心思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很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在顷刻间崩塌溃散。这样如履薄冰的处境可能让人萌生回到传统营销的安全港的念头,但这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在新一年的营销大战中,更多广告商将会准备好更高能的营销战略,在保持与客户双向交流的同时,随时准备应对负面反馈的风险。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时刻关注顾客的反馈,还要有一套完备的应对策略,从而迅速地判断应该在什么时机做出怎样的回应,而对什么样的状况应保持沉默。Arby对其反对者Jon Stewart的回应,就是企业应对负面反馈的好例子。

以上内容来自 Gigaom ,由 百略网丨 张静水 编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等相关信息。

原文  http://www.ibailve.com/show/6-4408-1.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